孔子經典名言解析

  孔子的名言蘊含著深刻道理,你能看懂嗎?下面小編為你分享的是的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最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孔子《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精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摘孔子《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錦集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摘孔子《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伕,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