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範文一

  昨天終於讀完了《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是不能只靠教齡的累計、豐富的經驗和資歷的。

  我懂得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懂得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近兩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著在心裡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之於“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教師”說明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說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擁有精湛的傳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該負責,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藝精湛的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範文二

  《不做教書匠》讀罷,我心中掀起萬丈狂瀾!德國文學家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管建剛,之前的我對素未謀面的他一無所知,當迫不及待地拜讀完他的書後,真好像是和他進行了一次促膝談心。他智慧的火花,深邃的思想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管建剛,會是怎樣的一位教師啊,指談教育慷慨激昂;會是怎樣的一位心理學家啊,洞悉心靈入木三分;會是怎樣的一位實踐者啊,理論教育淋漓盡致;會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啊,智慧育人精闢透徹!感受罷,字字情真意切,句句觸目驚心,每個文字都猶如跳躍的精靈,觸及我靈魂深處的那根弦。最後,不再彷徨,匯聚內心深處吶喊:一名真正的教師應該靜下心來,享受精神上的富足;沉下心來,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應肯讀書,善讀書,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並善於思考,思考教育現象,從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質,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有個性的思想。

  教育生涯十餘載,曾幾何時清清醒醒有著明確的目標?曾多少次昏昏噩噩地在教育的苦累中徘徊?‚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讓我‚柳暗花明‛,如母親溫柔的手撫平了我心中青春年少時的狂躁。

  教師,就應該精神立身!就應該熱愛教育事業!就應該肩負國家重任!或許,有人認為我空喊口號,其實,我認為,這是一個教師對自己職業最基本的認識。我以前也和大家一樣,認為自己好渺小,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認不認真,努不努力,有沒有目標,會牽動一個國家的命脈嗎?因此,消極的態度饕餮著上進心,領悟不了人生的價值,似乎甘願庸庸碌碌地終了此生。但是,‚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具有國家責任感的教師群體,才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為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的資源和精神動力。作為教師,一旦失去了責任感,必將於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大我’思想的缺陷,將有可能致使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滑坡。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一句句哲理讓我明白:我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雖然個人勢單力薄,但只要儘自己所能,傾注所有的教育熱情,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具備教師素養,活出教師風采,幾年後,幾十年後,幾百年後……就不只是個人價值的實現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將潤澤千秋,福傳萬代。大教育家孔子對教育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我們應該永葆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熱忱於教育事業。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家在偏鄉僻野,年近六十,可還是一天饒有興趣地耕種那片她種了將近大半輩子的土地,把吃不完的分享給別人,是她幸福指數陡升的主要源泉,似乎,我也明白了她‚不願享福‛的心思,誠然,也教育了我該如何熱衷於教育這片熱土。‚做一名有學力感的教師。‛‚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像人的衣服一樣,會舊,會過時,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萬變,知識和資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爆炸過。那,一個不善於讀書、不善於學習的教師定會心驚膽顫。捫心自問:我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技能還是濤聲依舊嗎?對自己的不負責,能不耽誤孩子們嗎?因此,作為一名教師,知識要不斷更新,要不斷學習,為自己充電。‚教師充電、磨刀,讀書是最好的方式。‛‚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可醫胸中俗氣。‛只有具有書香氣息的教師才會吸引學生;只有具有書香氣息的教師才會在課堂上從容淡定、信手拈來;只有具有書香氣息的教師才具有文化氣質,才能迸射人生的儒雅。只有不斷地讀書、‚積雲‛,才會適時地下及時雨;只有不斷地學習,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才會遊刃有餘地智慧教育。

  在此,我理解的讀書不只是狹義的書本知識,還應‚從無字句處讀書‛,不斷向他人學習,與他人交流。不久前,在一年級辦公室裡,我和幾個同事談起了孩子們的寫話。當談及小小的標點時,我說,我只是跟孩子們說了幾個簡單標點的用法和寫法而已,而她們呢?卻是對每個標點進行規範性的書寫訓練。當時,我那個驚訝啊,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因為,從教以來,我壓根兒都沒覺得應該在一年級時就訓練孩子們規範地書寫標點,難怪孩子們亂寫標點會讓我頭疼,這次,終於讓我找到了病灶。我驚訝於她們的專業、細心、規範,也慚愧於自己的粗枝大葉、不夠嚴謹、不善思索,同時,我又慶幸,能與同事及時地交流,及早發現自己的疏忽,發展自己,對孩子負責。忐忑不安之餘我頓悟:平日裡所謂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都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託辭。因此,我認為教師應多讀書、多學習、多社交、多旅遊。從‚黃金屋‛中,從‚無字句‛處,感受各種人格的魅力,感受不同場景的氣魄,實現‚小我‛的不斷完善——端莊、大氣、涵養、養眼又養心!

  《論語.為政》中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名真正的教師與教書匠的區別就在於有無思想。教師面對的是一群群鮮活的孩子,‚人‛是有思想的,是靈動的,那教育‚人‛的‚人‛就更應該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成為‚智多星‛。‚一個只顧埋頭趕路的人永遠無法欣賞到沿途的美麗風景。‛一位只會忙忙碌碌地掙扎於教育工作的教師是無法收穫教育的幸福的。要把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教出自己的個性,教出自己的靈光,教出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不禁又讓我想起彭校長無意間談及的一番話:‚一位教師應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教育實踐上,三分之一的時間留給家人,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留給自己。‛當時我很不明白,作為一位校長為何如此‚鼓勵‛自己的老師‚分心‛於教育。今天,我以我的理解頓悟了其中深意:除了三分之一時間的‚親耕親種‛,其餘就是思考和實踐的時間,教育事業上不提倡老黃牛似的整天忙碌。這跟管建剛老師和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觀念不謀而合。

  正如狄更斯所說:‚幸福就在每個人自己的雙手上。‛做一名有目標感、約束感、責任感、積極感、學力感、專業感的教師,就能收穫幸福的教育人生。要想收穫教育人生的幸福,就得安下心來讀書,沉下心來學習,靜下心來教書,用起心來思考,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如以‚心‛為舟,運‚思‛為槳,傾‚情‛為東風,為孩子夢想的放飛引航,定能領略教育的幸福!

  範文三

  “請別摘走那朵向您微笑的小花,她還要向別人問好”、“一棵大樹,可以製造千萬根火柴,一根火柴,可以毀掉千萬棵大樹”,“請讓綠水長流,請讓綠樹常青”等,這便是最近看的一本書《旅遊心理學》中關於景區景點服務心理的一段闡述,這些在景區裡本沒有生命的文字標語,而被賦予人情後,既讓遊客感覺到人格受到了尊重,又能讓其領會到景區景點的善意提醒,從而自覺遵守景區的管理,做文明遊客。與此同時,這些人性化的新鮮標語構成了景區旅遊文化建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誠然,這就是心理學中細微服務在旅遊服務各行業的運用及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

  旅遊心理學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是對旅遊行為心理、旅遊服務心理等進行研究的一門邊緣學科。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開展對旅遊心理學的研究工作,目前正處於發展和完善階段。讀了全國高職高專旅遊專業規劃教材《旅遊心理學》之後,體會最深的就是旅遊服務心理中一些彰顯細節過程的實際操作問題,以前只聽說旅遊服務無小事,現在卻深深地體會到小事做到細微處的困難。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認識及其在教學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感悟。

  一、細微服務的理念及其特徵

  細微服務,是對傳統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的擴充套件和深化,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1.要注意細節。細微末節往往被人忽視,也往往是容易出紕漏,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2.要注意從小事做起。服務過程的大事大家也想到了,也都有人做,只有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人們不關注,不願去做,或不想去做。

  3.要親歷親為不想當然。如在客房服務中,每個電器的開關要天天檢查。不能認為這個燈昨天還亮,沒壞,懶得動手,有時恰恰是這種想法會出現問題,引起客人的投訴。

  4.以人性化服務為基礎。中國有句老話:“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的性格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的喜好、需求都是不同的,現在的客人更喜歡符合自己個性的服務產品。有了個性化的需要,就應有相應的個性化的服務。細微服務正是個性化產品中所必須體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通過細微服務來滿足客人個性化的需求,使其需求得到滿足,心理得到尊重,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對企業的忠誠之心,維持和擴大企業客源。

  二、尊重是搞好旅遊細微服務的重要基礎,也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求尊重的心理是馬斯諾需求理論中的一個高層次的要求,也是旅遊服務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平等與自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們常說:“客人是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可見,尊重客人在旅遊服務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笑臉迎客,禮貌待客。讓客人處處感到溫馨,處處得到尊重,即使是景區裡那些沒有生命的文字標語,我們也要賦予人情,體現對人的尊重,遊客既能感覺到人格受到了尊重,又能領會到你的善意提醒,自覺遵守景區的管理,做文明遊客。

  滿足遊客求尊重的心理,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同樣也適用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和與學生相處的每一件小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濃厚的師德、師愛。對所有學生都要一視同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充分發掘出其閃光點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和人生的態度產生重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每一個細節問題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如課間情緒的低落、某次課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質量的不高、甚至是遲到的理由等這些細小的、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只有在這些小事上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其受尊重的心理才會得到滿足,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從而學會去如何尊重他人。

  三、細微處的尊重是優質服務的體現,也是教師授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遊客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只有從小處著手,從細微入手,在服務中真正做到“無微不至”,才能及時地、準確地為客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反之,忽視了服務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導致優質服務的失敗。模擬導遊課授課過程中涉及到許多關於導遊服務心理方面的細節,如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帶客人進黑店或用隱語來向客人索要小費;導遊應忌諱當著客人的面議論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談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點人等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這些細節的細緻分析與生動講解,讓學生意識到細微處的尊重在旅遊服務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始終本著細微處體現尊重這一原則來為遊客服務,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教師尤其要注意以下具體操作細節的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