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

  愛心教育,1999年,本書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全國各大媒體紛紛拒道傳播,時至今日,因為廣大教師的追捧,《愛心與教育》已成為教育新經典。下面是帶來的讀愛心教育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一:

  假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對待學生的真誠,書中所描述的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處處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教育,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愛人”。愛學生是教好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

  教師用“愛”的眼神、“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把知識和做人傳遞給學生,當面對一群純潔的孩子時,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開啟學生心靈之門,我們才能完成我們肩上的神聖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學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資,明天學生定會在學習上多一份收穫。

  二、教育,必須用心靈去贏得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認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覺得真正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尤其對待一些“後進學生”,更要從每一個人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自然就必須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待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閃光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雖然有缺點,但我也有亮點”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由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將會感到無比幸福,而學生也會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之舟才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僅有愛心還是不夠的

  教育家們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失去了愛的教育就像池塘沒有了水一樣。也有俗語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在教育實踐中,脫離了方法和藝術的純粹的愛的教育,有時也會像鳥兒失去翅膀一樣,變得蒼白無力。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真正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說困難其實也不難,只要你真正愛他們,你會發現他們會愛你愛得更深、更真切。當愛與責任存在於師生之間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堅不摧。

  作為一名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但更需要愛。愛,是教育的源泉,讓我們以李老師為榜樣,真誠對待每個學生,切實感受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走進學生的心裡,做他們真正的朋友。

  二:

  隨著女兒一天天的長大,我也漸漸意識到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於是藉著學校給我們贈書的機會,選了一本名為《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書,想從中汲取一些營養,獲得一些教育孩子的經驗。收到書後的那幾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來,不到一個星期便讀完了。因為讀的匆忙,總覺得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假期閒來無事,便又捧起重溫了一遍,這一次的品讀更讓我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看著同行們寫下的樸實無華的文字,讀著那一個個真實鮮活的親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與之產生共鳴,一次次被書中那濃濃的親情所感染。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線教師自主撰寫的育子故事,共分為四輯,每一輯有不同的主題,收錄了不同的故事。細細品讀這些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智慧,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深情。讀罷全書,我有兩點最深的感受:

  一點是要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劉良華老師說:“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常有的事。”的確如此,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統到了爪哇國,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就經常愛犯這樣的錯誤,輔導兒子學習時,如果他總是出錯或是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會忍不住要發火,聲音也自然提高了八度,孩子常常被弄得不知所措,眼淚汪汪的。細細想來,這都是自己沒有擺正心態,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作為老師,我們似乎都對自己有一種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的孩子出色。於是如果孩子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的表現,我們便會愛之甚而責之切。其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忘記了,我們的孩子與學生一樣,他也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虛榮心矇蔽了心靈,而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成長規律,我們不能要求他同樣的錯誤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覺得十分形象。園丁種下幼苗後並沒有強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幼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的成長,因此許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的孩子也可以看做是我們種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對待孩子,我們也應給他們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在我們愛的目光的注視下健康快樂的成長。或許這樣,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還從各位老師身上受到一點啟發,那就是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父母要在閱讀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本書中,陳劍鋒老師、沈麗新老師、張家明老師還有扈永進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培養孩子讀書興趣,讓孩子愛上讀書的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老師、家長都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於是千方百計給孩子買書,教育孩子多讀書。但是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真的不多,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及時引導,督促。我們應該知道,閱讀是需要氛圍的。如果大人喜歡閱讀,經常捧著書看,孩子就會模仿。因此,我們作為家長,尤其是身為教師的家長,最好也閱讀,你以身作則,便會“不令而行”了。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也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讀書,這樣才能更好的勝任我們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加入閱讀的行列,把讀書變成一種需要,讓讀書伴隨我們的一生。有了我們的薰陶感染,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那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匪淺。

  當然,讓孩子喜歡閱讀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隻要我們用耐心和細心去引導,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喜歡閱讀。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讓人收穫多多。感謝學校給我提供的這頓精神上的營養大餐,讓我獲得了心靈上的啟迪。我會一直將閱讀進行到底,讓書香伴隨我和兒子一路成長。

  三: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著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班主任老師,由於是包班,周課時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剛上完,又要準備下一節講的內容,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