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送禮送什麼禮物最合適

  每一年我們都會過上很多個節日,在許多節日裡我們都要走親訪友,送上節日的祝福和代表心意的禮物。可是對於不少人來說,送什麼禮物就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了。中秋節就要來了,一起來看看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過節送禮送什麼,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過節送禮送什麼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國內送禮禮儀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絡、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於年節的饋贈大節。中秋節日饋贈,稱為“賀節”、“送節”、“追節”,也稱“送節禮”,陝西醴泉稱“送秋節”。往往在節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前送節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於年前送禮賀節。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但也有在節後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後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徵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餈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餈,等等。

  中秋禮數頗多,如在江蘇地區,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禮。

  在中秋節,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於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孃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禮,第一次送節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徵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要給外孫、外甥送禮。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女婿也要給丈人家送禮,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幹、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乾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禮物有粉幹、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餘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

  國外送禮習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俗流傳在歲月中流轉,影響周邊的許多國家,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日本的傳統中秋節叫芋明月,也叫慄明月,但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裡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不管你是什麼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不同的是,中秋節在韓國被稱為"秋夕",是民間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加上週末的時間,就成為含金量不低的"黃金週"了。人們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鄄ingDay,意為韓國的感恩節,很多人都習慣互相饋贈禮物。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如今,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據韓國媒體報道,去年韓國每個家庭平均用於中秋祭祀的消費為13.7萬韓元1200韓元約合1美元,全國的流動人口將達到2000多萬人,大家都忙於登門拜訪或者回家鄉祭祀。在韓國,最受歡迎的節日禮物是親手製作的米糕,據說米糕裡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最能表達中秋一家團圓的氣氛。記者採訪了一些在中國工作的韓國人,他們都表示不能在中秋節跟家人團圓很遺憾,但都會託朋友帶一些中國特產回國讓家人嚐鮮,同時也一定不忘在拜月的時候給家人打個長途電話,致以佳節的問候。

  在一些沒有中秋節的國度,他們對於送禮的態度是很自然的。如德國人過聖誕節不興送厚禮,一瓶香水、一條領帶、一張賀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的最好禮物。如果是為公事或外事送禮,他們就更注重禮品的意義。如德國新聞局局長接待外賓時,就喜歡贈送一些介紹德國名勝古蹟和城市風貌的畫冊,既有紀念意義又簡雅大方。另一方面,過節時下屬向上級送禮、公司向官員贈禮的現象非常少見。因為個人的升遷、公司是否獲得訂單,都有法可依,並不由某位官員說了算,而且當地對於送禮涉及賄賂情節的懲處十分嚴格,在制度的約束之下,大家都不敢隨便冒犯。

  
過節送禮送什麼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