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六種關係的溝通方式

  人在社會中面臨五種基本的人際關係,即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君臣領導與下屬關係、朋友關係。這五種基本的人際關係,在過去被稱之為五倫。除了這五種基本的人際關係外,還有一種關係,即人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係。這是一種間接關係。自從以家庭為基本社會單元的社會誕生以來,這些關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今後也不可能改變。在《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們探討了這六種人際關係,那麼具體怎麼進行溝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夫妻間的溝通

  夫婦關係是社會當中最基本的關係。夫婦關係是產生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沒有夫婦關係,便沒有父子關係,也沒有兄弟關係,也不可能有君臣關係,更不可能有朋友關係及社會成員的有關係。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及人類社會是這樣生成的,“天地氤氳煙氣盛,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其過程是,“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陰陽、男女雌雄作為自然界的始基,夫婦作為社會的始基。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陽為正,陰為負,男主外,女司內的上下內外主從關係,是統一體相反相成的兩翼,處於同一層次,缺一不可:無下則無所謂上,無內則無所謂外,無從則無所謂主。故《釋名》曰:“妻,齊也。”《說文》曰:“妻,婦與夫齊者也。”

  正確的方法:夫妻之間出現問題應及時解決,不能長時間積累,總是解決最近發生的事情“就事論事”,而不是抓住很久以前的事情算老賬。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我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把難說出來的話用一種平靜的語氣說出來,並儘量客觀地闡述事實,有助於夫妻進一步交流和問題的解決。

  不良溝通方式:

  有些人很愛生氣,全身充滿怒氣,甚至認為不用生氣的語氣說話就不會受到重視。有的男人認為如果我不吼叫,就不像個男人。也有女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存在,這是受一種社會文化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種人很脆弱,心態不是很成熟。

  有些人是以挖苦、冷嘲熱諷、嘲笑以及持續的、有敵意的“幽默”表現出來的。例如經常這樣說自己的配偶“你就是自私自利”、“你一錢不值”、“你就是懶”、“你這個賭鬼”、“你總愛說謊”等等。即使就像父親對女兒,雖然心裡很慈愛,但經常說“你這個小髒孩”,丈夫對妻子說“我的老女人”,也許說者不 是刻意的,可是很傷人。你說的也許部分是真的,但這樣說出來仍然是不明智的或不正確的,這會不必要的傷害你的配偶,更糟的是會導致更大的衝突而不是和解。雖然這樣的夫婦在結婚時也許是充滿愛和激情的,不尊重將會扼殺婚姻,包括曾經充滿了激情和真愛的姻緣。隨著不良態度的升級,婚姻也逐步走向解體。有研究發現,如果夫妻問是互相鄙視、輕蔑的,不僅傷害了配偶,也傷害自己的身體。他們比健康夫妻更趨向於罹患感冒、流感和其他傳染病,對雙方都有不良影響。

  第一種表現是辯解。這是一種不能接受其他人的觀點和態度。不能去傾聽,不能思考別人想要表達的意思,總是想要證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正當的。實際上他們要表達出來的是:①保護自己;②誰惹我,我就把他打回去。他們下決心再不受傷害,把自己縮到一個小小的堡壘中,與外界只有很少的溝通。這種態度不能接受任何資訊,也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交流,切斷了溝通途徑。健康的交流總是開放自己的,即使可能受到傷害。

  第二種表現是迴避,並中斷交流。就像撤到一堵牆後面,避免接觸與交流。離開論戰之地。對方說話的時候都不看對方,不是看報紙就是離開房間。這樣似乎避開了對抗但同時也切斷了他們的交流。夫妻對峙時男人總是更感到困難,所以多采用迴避。自古以來男人就是這樣,這樣的衝突與對峙更容易令他心煩意亂,就像軌道進入沙漠,再無路向前。在他/她們不再相信“挽救”可以再次使一切事情恢復如前時,雙方不再去彌補婚姻的裂痕,最終走向離婚。

  事實上,有的夫妻婚後非常幸福、美好。幾年後非常奇怪的將美好幸福關係變成了衝突,甚至將美好的回憶重新寫成痛苦。讓自己確信自己的婚姻是一場失敗,再怎麼挽救也於事無補。這時通常雙方都指責對方的責任,這可能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方式,但對婚姻不利,對雙方個人也有傷害。

  夫妻之間和諧交流或者要想恢復正常交流與溝通,應該是兩個人經常保持接觸和迴應,交談時聽者注意說者的眼睛, 發表一些建議,問一些鼓勵性的問題,給與一些表情和動作的迴應。這樣,上面所說的不良溝通就會逐漸停止。

  總之,正是夫妻之間不良的溝通方式導致了夫妻關係的疏離,繼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婚姻家庭問題,而良好的溝通就像滋潤夫妻樹的陽光,剷除雜草的工具。

  在以宗法制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夫妻關係看得極重。認為這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國是家的擴大,社會規範是家庭倫常的延伸,中國十分重視家庭和婦女的作用。孔子特別強調要尊敬妻子,他說:“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禮記·哀公問》一個最好家庭的標準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家室,樂而妻帑。”《詩·常棣》。

  二、父子間的溝通

  中國人對於生命的來源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為,生命來源於身體,身體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體是父母給的。儒家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沒有父母,便沒有子女。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父母與子女的傳承關係,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認為生命為上帝所賜,無論是為父還是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這種思想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間的傳承關係。

  孔子非常強調這種先後關係,並且強調要各遵其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對單方面的“慈”,也反對單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設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論是為父的做得不好,還是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會和諧。

  父慈子孝的講法,最早出自《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只不過在《論語》當中,闡述得更細緻、更明白罷了。在《論語》中,關於父慈的內容不多,而關於子孝的論述卻不少。據統計,《論語》中有十九處提到孝。這原因大概是因為《論語》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所編,他們更重視這方面的內容。

  溝通是需要相互之間的尊重,不是一方來完成的,這也是任何交流和人際關係的準則。用心去傾聽彼此的觀點,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愛是在儲存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前提條件下感情的交流行為。真正的愛就是對所愛物件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愛具有的品質:尊重、關心、理解、謙和、勇氣、真誠、自制和責任感。

  當你是兒子時

  一、首先,尊重父親,因為只有尊重一個人,尊重他的所有想法,比方說,父親對事物的看法、價值觀。父親以他那麼多年走過的豐富經驗,對問題的角度和看法自然比做兒子的強。兒子尊重了父親,才讓父親覺得兒子願意聽他的想法,彼此之間的溝通才不會有疙瘩。

  二、然後,態度誠懇、謙虛,能夠耐下心來聽得進父親的話。當一個人對長輩或者對其他人有這種態度的話,那麼對方就更願意和你溝通,講他的看法和意見,那麼做父親的也不例外。

  與父親相處時的禁忌:

  一、插話,在父親還沒把話說完,你就插話進去。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做法。

  二、急躁,可能有時父親的說法、看法刺激到你,你馬上就情緒波動很大,很著急去辯解一些事,覺得父親的觀點不對。

  三、爭論,當父親提出觀點、建議時,做兒子的就覺得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不同意你的做法或是看法。

  四、不就事論事,有的時候,本來就談這件事情的但又轉到了另一件事情。不能討論真正的論點,確是轉移到別個論點中。

  五、用禁語,在平時的討論中,做兒子的可能突然就冒出一句:“你這小子!”,這是一種太隨意的做法,畢竟你跟你父親永遠都不可能是平輩,給你父親最起碼的尊重還是需要的。

  當你是父親時

  一、作為父親,也要尊重兒子,因為兒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他是屬於他自己的,不屬於父母的附屬品,這是做父親必須要知道的重點。

  二、兒子不是替自己完成自己沒有完成夢想的人。

  三、承認和尊重兒子有自己的的人生和理想,屬於他自己的生活,他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自己的經驗,作為父親尊重兒子的這些獨特的、獨一無二的特點。

  四、發自內心的無所求的給予自己對兒子的這份愛和永遠的支援。

  與兒子相處的禁忌:

  一、不要有老子自居的想法,凡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

  二、不能總是責備兒子的意見,提供自己的意見出來,覺得自己的才是真理,這種責備會傷了彼此之間真正的溝通和交流。

  三、輕視和蔑視,就是覺得兒子還是個孩子,他的觀點沒有什麼重要的,算不了什麼。會傷了彼此之間的溝通慾望。

  四、指責對方的錯,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兒子是錯的,兒子必須得聽父親的話。這樣的話會傷害兒子的自尊心,引起兒子的抵抗、反感。

  五、冷淡,態度很冷淡、冷漠。就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讓孩子失望,會覺得在父親心裡自己不重要,不愛自己。

  三、兄弟間的溝通

  在人類歷史上的很長時期,人並不能節制或者計劃生育。因為避孕技術不發達,墮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這樣,男女結婚以後,生兒育女便成為一個自發的過程。這種情況下,一對夫婦可能有多個孩子。孩子多了,就產生了兄弟姊妹關係。如何在家庭當中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孔子與他的弟子們思考的問題。孔子提出“悌”的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長。當然,這是個相互的過程,當做弟弟的尊重兄長時,做哥哥的就要愛護、關心、照顧自己的弟弟。只有這樣,兄弟之間的關係才能處好。至於姊妹之間的關係,同樣如此。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強調悌的,把悌與孝並列。《論語》中講,“孝梯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四、君臣間的溝通

  君臣關係有狹義理解與廣義理解之分。狹義的理解單指君臣。這個範圍很小。孔子作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條件接觸國君,但就大多數人來講,不可能接觸這種關係。君臣關係還可以做廣義理解,即上下級關係,或者說領導與下屬關係。而這則是社會當中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關係。上下級關係可以隨環境而發生改變。一個人在這種環境中可能是上級,而在另一個環境中就可能變成下級。人只有正確處理與上下級的關係,才能夠在社會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級的信任,下級的擁護。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處理上下級關係的基本原則,即君禮臣忠。孔子是在魯定公向他討教時說提出這個原則的。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許多做領導的大呼小叫,頤指氣使,對下級動輒訓斥,認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權威。其實,這是不懂得做領導訣竅。其實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領導的訣竅,那就是“君使臣以禮”。領導對下屬要以禮相待,要禮遇下屬,要給下屬以足夠的面子。過去古代人在這一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中國到處有所謂的點將臺,拜將臺。做國君的之所以花那麼大的氣力堆那個臺子,目的只有一個:禮遇下屬。那麼,做部屬的應當怎樣做呢?要“事君以忠”。三國的諸葛亮是這方面的典範。諸葛亮對於劉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領導盡“忠”,這是作為做下屬的本份。領導在選擇部下的時候有許多標準,一個主要的標準是看部屬是不是忠誠。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人的能力很強,可就是上不去。原因是因為這個人恃才傲物,對領導不忠或者忠得不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篇?這“三省”當中最重要的省是“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人謀而忠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做部屬的對領導不忠,很難取得領導的信任。

  五、朋友間的溝通

  朋友關係是人生當中除了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上下級關係以外的最重要的關係。如果說,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帶些必然性,個人無法選擇或者選擇的餘地很小的話,那麼朋友關係完全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一個人選擇誰做朋友,不選擇誰做朋友完全是個人的事。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成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因此,朋友之間講究信,信是維持朋友關係的惟一紐帶。信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說話算數。“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信的另一層含義是信任。兩個人只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信任從哪來?還是從說話算數開始。

  朋友之間不能吹,不能誇,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說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說成冬瓜。還有,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辦,辦不了的事千萬不要許諾。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領導告訴我,諾言即債務。我覺得這話講得極好。“君子欲敏於行而訥於言”,朋友間講究少說多做。靠行動而不是靠言辭去爭取朋友,維持朋友關係,這是與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門。

  6、社會成員間的溝通

  上面談到的關係都是一些直接的關係,是一個人必須面對的關係。其實,人與人之間還有一種關係,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往往有這種關係,一個人可能與另一個人並不認識,但在特定條件下,這個人可能與另一個人發生某種形式的關係。人作為社會成員當中的一個分子,必須擔負起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孔子提出了處理這種關係的具體原則。這個原則叫做“義”。比如說,你走在大街上,發現一個人正在搶劫,那麼這個時候,你應當挺身而出,去制止這種行為。這個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就是盡了一個社會成員在這種情況下應盡的責任,這就叫做見義勇為。孔子講,“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第二》。在古代,義者,宜也,“宜”就是應當做的事,就是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孔子很看不起見義不為的人,認為那是懦夫行為。所以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千萬不能逃脫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