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個人修養的句子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裡面提了很多關於孔子個人修養的句子。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孔子個人修養的句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個人修養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誠意?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孔子說:“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自然不會來了。”

  4.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處>《論語·顏淵》

  <大意>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5.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專門苛求別人。

  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處>《論語·子張》

  <大意>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

  <大意>看見有德才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孔子說:“學後並且時常去複習,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處>《論語·述而》

  <大意>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處>《論語·里仁》

  <大意>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遲鈍,而工作要勤勞敏捷。”

  1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處>《論語·子張》

  <大意>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2.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處>《論語·雍也》

  <大意>孔子說:“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出處>《論語·顏淵》

  <大意>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處>《論語·衛靈公》

  <大意>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出處>《論語·季氏》

  <大意>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個人禮儀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

  魯人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對這個問題,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他回答說,“就一般的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內心真正哀傷。”因為禮本於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禮。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於浮華,不若儉者戚者質樸而保有內心。《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子路的一段話,他曾經聽孔子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與此言同義,所注重的還應該是禮本乎心。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裡仁》

  “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孔子在這裡,提到了禮的一個重要方面,讓。禮之用,和為貴。禮既包括外面所表現出的敬,又包括內心所有的和,外敬內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讓。禮在人與人相處之時必不可少,讓也同樣。有禮無讓,那還叫禮嗎?

  3.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論語·陽貨》

  玉帛,是禮所用之物;鐘鼓,是樂所用之物。那我們說禮、說樂,難道就是指玉帛這些物品嗎?就是指鐘鼓這些樂器嗎?孔子雖沒有給出答案,但其意思很明顯:並非如此。人先有恭敬之心而將之以玉帛,這才有禮;人先有和氣之心而發之以鐘鼓,這才有樂。禮樂還是本乎心,還是在於內心的敬、和。如果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徒有其表,玉帛和鐘鼓哪裡能成為禮樂的代表呢?

  約之以禮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一是文、一是禮,博文始能會通,然後知其真義,約禮方可歸之於己,然後付諸實踐。博約並進,文禮兼修,自然不可能背於道。顏淵就曾說孔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顏淵在博文約禮之中沿著道路逐步向前。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這一句話出現在顏淵問孔子何為仁的時候,孔子對自己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的進一步解答。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的慾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即君子是需要用禮來加以約束的,也就是上文說的“約之以禮”。怎麼“約”?具體來講,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將視、聽、言、動都歸之於禮,並不是說只在社會禮俗中循規蹈矩,而是於約束之中見心的自由,於恭敬辭讓之中見心的高明,將自己的心充斥於天地,與天地相通,“天下歸仁焉”。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孔子這樣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於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為而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恭、慎、勇、直無疑是四種好品質,但是如果“無禮”,就會變得勞、葸、亂、絞,算不上美行了;如果沒有禮來“約束”,不知禮,原本好的德行也只能見到它的不好之處了。可見知禮、約禮的必要性。

  立於禮

  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認為《詩經》的詩都出自詩人至情流露,本於性情,在吟詠之間,抑揚頓挫,感人易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是興於詩。禮以恭敬辭讓為本,君子修身立本離不開禮,學之可以卓然自立、不為事物動搖,因此立於禮。樂者盡善盡美,其內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可以養性情、滌邪祟,義精仁熟而且和順於道者,每聞樂而有所得,因此成於樂。這句話可見孔子重詩教和重禮樂。

  8.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上文孔子說了“立於禮”,而在教導兒子伯魚之時,孔子也再次重申了這一點:“不學禮,無以立”。禮,恭敬辭讓、恭儉莊敬,於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禮儀,於社會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於個人修養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人不知禮,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如何自立為人?在《堯曰》中,孔子又一次說了,“不知禮,無以立也”。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禮對於君子的“立”十分重要。

  9.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先進”和“後進”的人裡面選取人才,孔子是怎麼看的?他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未曾有過爵祿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選用人才,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為什麼?孔子是主張“學而優則仕”的人,即進修學業有餘力就可做官,在他看來,“學而優”是出仕的前提,是要先學習禮樂,為官之前的學習是必備基礎,因為有些是邊幹邊學學不出來的。

  1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君子怎麼做事?孔子說了四點:以義為原則,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達,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才是君子。在這裡,禮是行事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