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之後是什麼節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那夏至之後又是什麼節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夏至之後的節氣

  小暑是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北方俗叫“蛐蛐兒”。一類有害的昆蟲,身體黑褐色,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蟋蟀音的頻率取決於每秒擊齒次數,從最大蟋蟀種類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種類的將近10,000周/秒。鳴聲的速率與溫度直接有關,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鳴聲有招引雌性的尋偶聲;有誘導雌性交配的求偶聲,還有用以驅去其他雄性的戰鬥聲。

  二候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鷹是一種禽類,屬於猛禽。鷹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最常見的有蒼鷹、雀鷹和鬆雀鷹三種。廣義的鷹一詞也常用來稱呼鷹科的其他種鳥類如鳶、鵟和鷂,甚至用來稱呼某些隼科鳥類如隼、卡拉卡拉鷹。也是某些非鷹禽類名稱的字尾因為漢語取名多類比而有。

  三候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夏至養生根本

  ●關注出汗,謹防“傷心”

  夏至時節,由於天氣越來越熱,人體適當的出汗也就再正常不過。但並非所有的出汗都是正常的,如多汗、自汗、盜汗、黃汗、血汗等,都是某些疾病的外化特徵。

  中醫認為,汗液是人體津液被陽氣蒸發隨汗腺排出體表的。津液與血液都是由水谷精氣所化,所以有“血汗同源”的說法。而由於心臟主血,故此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

  汗液分泌過多會消耗精氣,傷及心血。而心氣的虛損,就是導致自汗的直接原因。如果心氣過旺,可能會出現大汗淋漓。夏季在五行之中屬火,火又與陽氣相關,烈日炎炎的夏日陽氣十分旺盛,容易干擾心神,並引發心臟疾病。

  夏至時節天氣炎熱,此時一定要注意出汗的狀況,如果發現有異常之處,要及時就醫,適當減少活動的頻率,避免在高溫下工作,飲食上注意選擇一些安心養神的食物,如蓮子、百合等,以安度夏日。此外,出汗過多者要特別注意及時更換汗溼的衣物,並用溫水洗澡,切勿用涼水沖洗。大量出汗後不要直接進入空調房間,而應當先用毛巾擦乾。

  ●防治夏熱傷陽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持續的高溫使人體的氣血執行越發旺盛,引進會歲汗液的排洩而有所損耗。同時,夏季陽氣聚集體表,也很容易損耗,所以,應該在養護陰津的同時,也把陽氣護好。

  夏季陽氣的損耗主要是以下四個原因:第一為暑熱。陽氣的旺盛很容易傷及陰氣,而陰津液會同時隨汗液的排出而有所損耗,只是陰不斂陽;第二是溼氣重。溼氣十分容易損傷陽氣,從而傷及脾胃;第三是起居上不謹慎。如果在露天的環境中過夜,風寒之氣便有可能侵入人體而致使人體中的陽氣受到損傷;第四為飲食不當。因為氣候炎熱,人們多喜歡喝一些冷飲,而貪食冷飲的結果是會使陽氣受到損傷,從而引發疾病。

  正如《遵生八箋》中記載的那樣,“須於止陽,以消暑氣”,夏季對陽氣的維護有利於消除暑氣,同時可以增強抵抗力,同時還能避免由於冬季陽氣不足而復發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夏至養陽,切忌過分貪涼,少吹空調。可以吃一些時令水果消暑,如西瓜、甜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