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傳承孝道演講稿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有孝的家,貧寒也溫暖,無孝的家,富足也缺憾。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不敗的話題,從古代的《二十四孝》到現在網路上長篇大論地談論明星的孝事,我們不難看出,“孝”這個字從古至今都是用來評價一個人最基本的標準。從楊乞的“綵衣養母”到緹縈的“上書救父”再到最後李應麟的“孝感繼母”„„從報紙上大大宣傳“母親節”的文章,再到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有關“父親節”的跟帖,最後到教育局舉行“孝心大考場”的比賽„„我們更是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對“孝”這個字的重視。

  天底下,“孝”無處不在,就拿前幾天在《讀者》上看到的一個名叫黃鳳的女孩來說吧,自從我看完那篇關於她的文章後,我被她的那份孝心著實地感動了,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嘩啦”。在黃鳳六歲時,她爸爸在打工時意外摔成高位截癱。幾個月後,媽媽離婚改嫁他人,從那以後沒再支援家裡一分一毫。奶奶眼患疾病視力模糊,黃鳳不得不獨自擔起照顧爸爸和奶奶的重擔。踩著小板凳在灶臺炒菜、煮飯、下面條,摸索著給爸爸餵飯、擦拭、換洗、按摩、翻身,跟奶奶和鄰居學著打理菜園、種菜、醃菜„„在黃鳳11歲時,她更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是2008年的3月9日,黃鳳在鄰居的幫助下搭上了去上海的順風車,隨行的還有躺在鐵板車上不能動彈的爸爸和時年已七十二歲並患有眼疾的奶奶。祖孫三代準備開始過邊乞討邊求醫的生活!我被這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深深的打動了。身為同齡人,我現在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只是因為自己一個人能去趟在岱山衢山的外婆家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在華夏版圖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個農村女孩比我早8年會了這些我到現在還不會的家務。

  讀完這篇文章,我越發的想了解這個女孩。我開啟電腦,在電腦上輸入了“黃鳳”這個名字。立刻,成千上萬條有關她的詞條跳了出來。我試著打開了一個詞條,那是一段視訊,是黃鳳在上一個電視節目。在那段視訊中,我看到了黃鳳,她長得很清秀,可以說是漂亮。但是,這種漂亮中又含著淡淡的哀傷。她說話時有一種與她的年齡極其不符的成熟感,也許是小時候經歷了太多生活中的磨難吧!在看這段視訊中,我又哭了,那時黃鳳在講述她媽媽離開她和爸爸時的場面,她說:“她媽媽離開的時候,我去追過她,追了好久,在後面不停的喊‘媽媽不要走,媽媽別走’但一切都無濟於事,後來我跑累了,又被一塊石頭絆倒了,我就趴在地上,一直衝她哭,一直衝她喊,可她還是頭也不回的走了„„”主持人問她:“那你恨你媽媽嗎?”黃鳳回答道:“一開始恨過,恨她離開了我和爸爸還有奶奶,但後來就不恨了,因為她畢竟是我的媽媽,她應該也有苦衷吧。”我被黃鳳那種感恩,博愛的品質打動了。而她隨之而來的那句話讓我對她又有了一個新的印象,她說,我不會離開爸爸!“我不會離開爸爸!”一句樸實卻鏗鏘的話,區區七個字卻表達了她對爸爸的愛的責任!

  無獨有偶,在廊坊市,一個名叫崔彤的十五歲女孩也把“孝”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2005年1月21日早上爸爸崔獻波在外出送貨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成了一個植物人。這時,9歲的小崔彤心中燃起了天大的希望——喚醒父親。 從那天起,崔彤每天放學後便守在爸爸床頭,不停地唱歌、說話。

  也許上天也被這個小女孩的孝心感動了吧,在2005年的除夕之夜,幸運之神降臨到了這個可憐的家庭。 除夕之夜,千家萬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爸爸依然一動不動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舅舅要帶彤彤出去玩會兒,崔彤不肯。“那天外邊在放鞭炮,聲音很大,我想爸爸可能會醒來,我就一直在屋裡看著爸爸。”一位病友從新鮮的花束中抽出一支紅色康乃馨,“彤彤,讓爸爸看看花。”崔彤把花舉到爸爸眼前晃動著說:“爸爸,你看這花漂亮嗎?” 奇蹟出現了, 隨著崔彤手中康乃馨的晃動,崔獻波的眼睛也在轉動!生命的曙光出現了!

  現在,崔獻波已經能夠在別人的攙扶下緩慢行走了,雖然說話仍然含糊不清,但他的精神已經開始恢復。毋庸置疑,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歸功於我們的崔彤。2005年10月11日,一篇題為《植物人被女兒歌聲喚醒》的報道刊登在《廊坊日報》上。立刻,她用自己的歌聲喚醒植物人爸爸這件事轟動全國。

  一個年僅九歲的女孩,在遭受父親變成植物人的重大打擊後,竟然還可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每天為爸爸唱歌,希望可以讓父親醒來。和黃風一樣,她是多麼偉大啊!她對爸爸的那種愛,那種孝心以及她為了爸爸所付出的所有所有是許多成年人多做不到的,但她卻做到了。整整一百天,一百個清晨,一百個傍晚,她都堅持不懈的在爸爸耳邊,唱著歌,讀著新學的課文,也許,她已經習慣了吧。是啊,每天早晨6點起床,穿上衣服後第一件事就是到爸爸跟前,又說又樂。一兩天做這件事也許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堅持一百天呢?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是獨自一人推著癱瘓父親去上海求醫的黃鳳,還是唱歌百首喚醒植物人父親的崔彤,總而言之,她們都是少年英雄,都是我們的驕傲!也許她們想哭過,也許她們想放棄過,但是,這些都是也許,她們堅持了下來;儘管事事不如意,儘管身上擔子十分沉重,但他們仍然微笑著面對。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她們不向挫折低頭呢?是一個字,“孝”!是感恩的孝,是博愛的孝,還有充滿責任的孝。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孝心的,因為“血濃於水”;我認為,忘恩的人都會遭受人們的唾棄,因為“醜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我知道,孝順父母是對父母的感謝,因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同學們,好好孝順父母吧,不要等到以後再怪自己年少無知;叔叔阿姨們,努力孝順父母吧,因為你們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孝”不用大家做得轟轟烈烈,只要大家從日常小事中做起。相信我,如果你孝順父母,那麼你一定能笑口常開,因為,“孝”=“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的普陀成為一個充滿愛,充滿孝的城市!

  篇2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