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人成長故事大全
貝多芬的成長故事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並開始創作音樂作品。而後,貝多芬又面臨著耳聾的威脅。可以想象得出,一個音樂家如果失去了聽力,他將如何去創作,如何去鑄造人類靈魂的偉大工程。但是,貝多芬仍然堅持創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幾乎全是在耳聾期間完成的。儘管如此,命運卻不肯放過貝多芬,當他的創作激情達到高潮時,病魔在一點點的向他發出進攻,使他的身體逐漸惡化,直至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輝永遠流傳下來。如今,我們的生活無憂無慮,幾乎不存在痛苦,但是,我們卻缺少了那種堅強、刻苦的精神。貝多芬的事蹟使我受益匪淺。因為,意外可能隨時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而我們能否堅強地去面對呢?所以,我要學習貝多芬堅強、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難低頭。
撿貝殼的人,牛頓的故事
牛頓生於1642年12月25日據當時英國使用的儒略曆午夜,是一個早產兒。父母親都是信仰堅定的基督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家徒四壁,母親哈拿絕望地抱著奄奄一息的早產兒牛頓,向上帝發出了這樣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你。”
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有很深刻的影響。他經常思索母親當年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頓進入劍橋大學。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牛頓接近了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就了他後來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學的牛頓在劍橋大學不但不浪費任何資源,還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教授是數學家,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摩爾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在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上課要學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瞭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倍感壓力,摩爾卻把牛頓找來,給他程度更深的書,並且讓自己的1800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同時,摩爾長期為牛頓支付生活費。
1664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用三稜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許多人。大學宣佈停課,政府下令所有人不準離家遠行,以免感染或傳播黑死病。在這段時間,牛頓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裡創立了微積分。
愛因斯坦逃學記
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
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儘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
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