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讀書心得範文

  公務員都需要什麼素養?公務員讀書心得都有哪些?接下來小編給你整理了,歡迎大家的閱讀。

  篇一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常常在寂寞中倍感空虛,在寂寞中變得越來越浮躁,在寂寞中逐漸迷失自己……可是就在這個夜晚,我讀完東方覺慧的《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之後,在暗淡的燈光下,在寂寞中,我驛動的心就像被一泓清水洗滌過一樣顯得格外澄澈;我的心靈也因這洗滌出現了久違的寧靜。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有著夢想,為了夢想耐住寂寞,抵制誘惑,一步一步向前行。回想那段與寂寞為伍的日子,現在卻是倍覺珍貴。在座的同事都和我一樣經歷了司法考試前那段艱難的備考。作為允許在校生報考司法考試的第一批幸運者,我當時心裡充滿了興奮,但更多的卻是壓力,試想想,一個二本大學的大三學生,面對中國第一大考,那種期待又害怕的心情實在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七月份開始備考,我跟自己說一定要努力,不求一定過A,能過C我就心滿意足了,從此C成了我的目標,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難忘的日子,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點半睡覺,中間的時間除了三餐飯,一個午睡,一個下午散步時間,其他時間全部用來看書。剛開始幾天實在是不習慣,心靜不下來,看書看不進去,但是我堅持著,慢慢的我開始習慣這種類似於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那年的夏天特別的熱,沒有空調,電風扇裡面吹出來的風都是熱的,下午熱的實在受不了,我就搬了椅子坐到房東家樓頂的過道里看書。整整兩個月,我記得期間我只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司法考試以後,人閒了下來,人心卻浮躁了起來,再也找不到那時寂寞中的寧靜。突然發現夢想是寂寞中人的指明燈,有了夢想,寂寞其實只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最優環境。

  想想我們每個人最初都是懷揣著純純的夢想來到這個世界,走進生活,步入社會。但時隔不久,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開始明顯,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於你是否將夢想根植灌溉,培養呵護,直至絢爛綻放。嚴峻現實不斷打擊僅有的自信,歲月日益剝蝕青春的稜角,各種誘惑糾纏,慾望膨脹,寂寞如影隨形,有的人日漸學會了與現實妥協,有的人則痛並享福的堅持。前者無錯,但後者更是生活中的英雄。

  記得剛進入法院,就有老法官跟我說“小袁啊,法官可是一個清貧又寂寞的職業,既然選擇了做法官,你就要學會群居的時候守住嘴,獨處的時候守住心”。其實,當時在我看來法官是既受人羨慕又受人尊重的職業。但是當我真正成為一名法官,才體會到“法官”的真實含義,法官的收入不高,於是法官需要抵住誘惑,他們需要在清貧之中堅持對法與正義的追求;法官要贏得尊重,就需要與社會保持距離,於是法官寂寞,法官的寂寞是法官這種職業所特有的。法官是一種需要無私奉獻的職業,是一種需要抵住誘惑、淡泊名利的職業。

  其實在這樣一個喧囂的年代裡,在這樣一個金錢顯得越來越重要的年代裡,在這樣一個越來越注重個人享受的年代裡。我們法官雖然過著清貧的日子,但是,我們堅持自己的做人準則,從未想過要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為自己謀求哪怕一點點不正當的利益。我們院太多的老法官,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即使臨近退休也堅持矜矜業業的工作。他們不圖名、不圖利,象革命的老黃牛一樣“不用揚鞭自奮蹄”,自己堅守的是清貧與寂寞,而奉獻給社會的是法的正義與公平。正是由於我們這一群體中有許許多多的象他們一樣的人堅守著清貧,淡泊著名利,才使得我們贏得了當事人的尊重,贏得了法律的尊嚴。是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我們經濟上清貧但我們精神上富有。

  記得前不久,我的一個同班同學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聊著聊著他問起我的工資收入,我說我每月只有2000來塊錢,他開始並不相信,後來確信我只有這麼多的工資時,他講他現在做律師每月的收入近萬元。我想到了我跟他的收入差距,我想以後也許跟他的差距還會更大,但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些多年來一直默默堅守著法官清貧的老同志們,那些現在依然安於清貧並默默奉獻的年輕的同事們。我想我既然熱愛法律,我既然喜歡這種職業,那麼我就應當以他們為榜樣,無怨無悔地安於清貧並堅守寂寞。

  在我深切感受到法官職業清貧的同時,我還深深體會到伴隨法官這種職業所特有的寂寞。我們正處在一個司法改革的年代裡,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舉措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接受、去實踐;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制定並頒佈,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掌握;而法學殿堂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鑽研、去攀登。在我參加工作以來的這幾年裡,可以說大部分的夜晚都是與一盞檯燈、一本書度過的,一方面自己要學習新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學習辦案的業務知識,有時還要撰寫論文。在那一個個寧靜的夜晚裡,沒有人陪伴,沒有卡拉OK,沒有宴會,與自己相伴的只有書本,一本又一本,讀也讀不完。在那樣與知識相伴與寂寞相隨的日子裡,我深深體會到了法官追求知識的寂寞。

  但是既然自己選擇了這種職業,既然自己熱愛法律,既然自己想有所追求,既然自己感受到法學殿堂的博大精深,既然自己服膺於法學的邏輯之美和思辯之美。那麼我就只有選擇刻苦鑽研,只有選擇堅守寂寞,只有選擇通過苦讀來提高自己。而如今幾年來,一千多個日子悄悄滑過,我終於熟悉了業務能夠獨擋一面,並且有論文在省獲獎,終於我感受到了堅守寂寞的力量和堅守寂寞的價值。

  篇二

  暢談讀書心得,共享閱讀快樂,我與大家交流的題目是《認真做事,簡單做人》。拜讀馬可·奧勒留所著的《沉思錄》已經很久,感觸頗深。書中的一些經典語錄和言論鼓舞人心,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如:正如我們必須打掃、整理、維護好我們的住所,才能放心去做其他事一樣,對我們的心靈也應該如此。

  如果你已取得了這些:善良、謙虛、真誠、理智、鎮定、豁達,注意不要改變它們;如果你失去了它們,迅速地找回。你沒有采取相同的方法,付出同樣多的時間,你就不要指望獲得與他人同樣的回報。

  《沉思錄》的譯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巨集說:“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我們的溫也說,《沉思錄》就放在他床頭,天天都在讀,已經不下100遍了。由此可見該書的影響力。由於我僅僅只是通讀了一遍,加之水平有限,對該書的理解遠不如溫和何教授那麼深刻、透徹,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看待一件事物必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將我的感受和體會寫下來,與大家交流、共享。

  我們為什麼閱讀?“閱讀能讓我過快樂平靜地生活。”作者很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讀書,這是我們天天在做的一件事情,我也是一樣。但就在我讀這本書之前,還是處於一邊讀書一邊迷茫的狀態。直到讀了這本書,看到這句話,心中豁然開朗。原來,閱讀能讓我們過快樂平靜地生活。不是嗎,通過讀書,學會了更好的思考,併成為一個更具辯別和反省能力的人;通過讀書,學會了很多知識,感覺到每天都在進步,於是我們快樂充實;通過讀書,懂得了許多道理,遠離了生活喧譁,於是我們心態平靜。

  書中的內容告訴我們:不要對生活百般挑剔

  “醋不好,因為它是酸的”、“我不喜歡蔬菜”。你也許還會說:“我不愛空閒,因為空閒表示孤獨”、“我不喜歡人群,因為亂哄哄的”。但是,如果環境使得你必須獨處,你應該認為這是寧靜的時刻,要善於享用它。當你和一大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把它視為盛會或節日,就和大家一起享受盛宴吧。當一件東西被拿走時,要立即欣然放棄,併為曾經使用過它而心存感激。當人們的行為並不如你所願時,不妨聳聳肩,對自己說:“就這樣吧。”然後讓這件事過去。生活如此,工作不也是一樣嗎。不要對工作百般挑剔,要心存感恩。不要總覺得工資太低,要想想付出了多少。曾經在網上參加了一次思想調查問卷活動,其中有一道題是:“您認為您是否能找到比目前這份工作更好的工作”,我在回答這道題時,經過了反覆的、認真的、冷靜的思考後,選擇了“很難”這個答案,這不是對自己不自信,而是正視客觀事實。在公佈的問卷中,32.7%的人選擇了“不能”,44.2%的人選擇了和我一樣答案,僅有23.1%的人選擇了“能”。那麼,既然我們沒有過人的魄力,沒有丟下一切從頭再來的勇氣,沒有高人一等的技能,為什麼還不安心幹好現有的工作呢?以前在工作中我也有過這樣那樣的不滿,有過這樣那樣的牢騷,“為什麼活總讓我幹”、“為什麼總有幹不完的活”……也曾經報怨過,也曾經懈怠過。現在明白了,以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目前擁有的一切,真的該知足了。不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無法控制的別的人行為、想法、言論及外界環境上去,而是要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

  作者還指出,要想獲得寧靜與自由,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些事情我們能控制,另一些事情我們不能控制。只有正視這個原則,並學會區分什麼你能控制,什麼你不能控制,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勇敢地改變可以改的事情,才能擁有內在的寧靜與外在的效率。觀點、願望、欲求與厭惡之事,是我們能控制的;是否富足或運氣亨通,他人怎樣看待我們,我們的社會地位如何等,這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果我們試圖控制和改變我們力所不及之事,只能帶來痛苦。我們需要定期停下來檢查一番,坐下來想一想,確定什麼東西值得重視,什麼不值得,什麼風險值得付出代價,什麼不值得。作者同時還告訴我們一個法則:保管好自己的東西,不要去索取他人的東西,好好利用賜給你的東西,不要妄想沒有賜給你的東西。這些觀點和言論,對我都有很深的啟發,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現在大多數人們普遍都有一種感覺---累。為什麼累呢?慾望太多。沒有的想擁有,已有的還想要更多,總也沒有滿足的時候。於是,幸福感極速下降,我們變得不再快樂。

  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真正快樂呢?所有人都在追求快樂的生活,許多人把實現它的手段---如財富、地位---和快樂的生活本身混為一談。對這些手段的錯誤關注,使人們更加遠離快樂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曾經這麼認為:有錢了想要什麼就可以買什麼,當然快樂;職位越高,追隨的人越多,待遇越好,當然快樂。但在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構成生活的高尚的行動,而非那些外在的手段,儘管看起來似乎是藉助這些手段才獲得了快樂的生活。這句話讀起來可能有點拗口,但細細品味卻不無道理。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簡簡單單才快樂。真正的幸福總是與外部境況無關,你的幸福只能在內心找到。驅逐想象,剋制慾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自己的力量之內,那我們就能永葆快樂。

  最後,我用《沉思錄》中的一名經典與大家共勉:“幸福只能在內心找到。如果我們的頭腦充滿了不幸的恐懼與野心,就不可能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心。”

  以上是我的一點讀書體會,認識比較膚淺,請大家見諒。謝謝大家!

  篇三

  讀完《潛意識》這本書,驚歎於它緩解壓力,淨化心靈的力量,心醉於它運用潛意識來獲取幸福、快樂、健康以及改變命運的智慧。作者高原是中西貫穿的潛意識權威專家,潛能開發大師。作者融合入勵志大師的理論思想,潛心修行三十多年,並通過潛意識的力量獲得心靈上的富足與事業上的成功。這本書的宗旨在於激發人的潛意識,運用潛意識來獲取幸福、快樂、健康以及改變命運的具體方法。

  初讀此書,一句“改變9600萬人命運的超級神祕力量”誤認為潛意識決定人的命運,敘述的是唯心主義觀點。細讀之下,瞭解到潛意識就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書中提到潛意識被稱為“右腦意識”、宇宙意識,有一位寫過《腦內革命》藝術的作者春山茂雄稱它為“祖先腦”。它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既是潛力,又是一種潛能動力的方向盤和幕後的主人,她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聚集了人類數百萬年來的遺傳基因層次的豐富資訊,囊括了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與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與宇宙法則。

  由於閱歷尚淺,我只能將激發潛意識認為是人的意識對物質的主觀能動作用。意識能動性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和計劃等觀念的東西,並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客觀實際,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並能及時地給我們提出建議,接受命令,以及徹底地執行。

  反觀自身,在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中,總是覺得自己不合群,不會和別人說話,這些讓我頭疼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找到了答案。這些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問題歸根究底就是不自信。“自卑的淺層感受,當然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對於自己能做什麼,始終沒有一個客觀和正常的判斷,總是習慣於貶低自己。”所以必須開發潛意識,讓自己找到好的職場定位以解決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的工作、學習、生活。

  另外,在工作中,還存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的問題,找不到正確的定位,工作往往就成了一種負擔。而書中提到“如果你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它就不再是一項工作,而是一種理想,是人生所有的樂趣。”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因此,我對自己的潛意識做了一次深入調研,明白了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並非易事,首先要從瞭解自己開始。先了解過去的自己,再問問將來的自己。也明白了工作不是在標新立異,而是在尋找理想。我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目標,也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抱怨,因為我已經感受到了即將肩負的責任,並勇於肩負起這種責任,用我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去證明自己。

  然而,定位自身,樹立自信,對我來說遠遠不夠,初入社會,難免會遇到挫折,由於閱歷不深,也難免會傷心彷徨,讀過這本書,我才真正明白,條條大道通羅馬,人生中任何一種經歷都是一種財富,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成功機會,積累的越多,人就越成熟、越充實,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而在成功的路上,自尊心尤為重要。畫家齊白石三十歲以前是個木匠,如果他當初自卑地抱怨自己這輩子只能當個木匠,那麼中國畫壇將永遠少了一代宗師。鋸倒大樹,才能看到歲月的年輪。梵高的繪畫傑作——“向日葵”當屬世界拍價之最,但他生前只賣幾個法郎;曹雪芹死後許多年,《紅樓夢》才得到世人的認可。這使我認識到,人生中遇到的逆境要比順利的時候多得多。一個人健康成熟與否,絕不僅僅在於他是否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或能否考上某某名牌大學,更要看他能否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看待生活,能否以堅強的意志去承受挫折。

  要使自身潛能和力量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在逆境中不斷調整自己,除了自信不可或缺的還有自尊,只有靠自尊才能釋放內心能量,才能找回自信,才能將潛能激發出,從而使心中的巨人不被逆境所擊垮。被譽為日本管理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曾說過:“我有三個缺點,但都被我變成了三個優點,第一,幼時家裡窮,我懂得只有奮鬥才能成功;第二,沒文化,懂得要刻苦自學;第三,自己智商低,懂得必須依靠別人的智慧和力量。”這正應驗了哲學上的“二律悖反”原理:優點即缺點,反之亦然。通過書中較全面瞭解到潛意識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掌握這些潛能量,駕馭潛意識,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生存環境。

  總之,《潛意識》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讀。儘管書中的有些觀點我暫時難以接受,無法深刻理解,也許我的經驗、閱歷和認識不夠,不能深切的瞭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但我相信最終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