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教學教師工作總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素質的標準不斷被學者們拿來探討。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完善,而我國還處在不斷的探索階段。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範文一
本學期我任教高二***1***、***2***、***6***班的化學,兼任化學教研組長和高二***2***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認真努力、紮實肯幹,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主持課題研究工作,成效顯著。
本學期我擔任化學教研組長工作,按學校的要求,以課題研究為核心,我以身作則帶領全組教師認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課題研究結題中,我撰寫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化學實驗創新技法淺探》,另圍繞研究課題製作了優秀課件,設計輔導一位老師講授了一堂優質課並獲得區優質課輔導獎。
二、課堂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本學期以活化、優化、個性化為導向,我認真鑽研教材教法,聯絡學情,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在期末考試中,我任教的3個班級學生成績人平分都超過了市統考平均分。
三、培優轉差工作成效顯著。
針對我校學生基礎都較差的實際,而本學期我的工作任務又很繁重,儘管如此,我還是千方百計擠出時間輔導差生,使相當一部分差生得到了轉化。在培優工作方面,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別輔導,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積極參加區、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本學期我能積極參加各級教育部門以及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活動。通過有關培訓以及自己的自學,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新的提高,為進一步搞好今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各級領導的正確指導下,我兢兢業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缺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學習,勤奮工作,爭取更大的成績!
範文二
第一學期即將過去,回顧這半年的教學工作,可以總結和思考的地方很多,在這裡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番梳理和總結。
一 理念的轉變
相較於我剛接手普高化學的時候,這學期的教學工作有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從根源上講是源於理念的變化。
我以前的教學理念是"以重點中學、正規學校的高中化學要求為參照,要求學生達到這一水平"。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為重慶市頂尖名校的畢業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參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換句話說,我當初的教學要求是什麼樣,我就會要求學生也達到。其次是客觀條件,在那時我還在承擔職高數學的教學工作,勢必不能兩頭兼顧,而現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學資料幾乎全部是名校、重點學校的資料,這也就使得我的教學無法降低知識難度。另外,我想講的是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還有其合法性。儘管來到菁華中學的學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學程設計得當、教學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進步甚至接近或者達到重點中學的要求的,這一點在我做課外輔導與重點中學和名校的學生接觸中感受尤深,他們的底子確實紮實,但他們並不是高不可攀,他們仍然需要紮紮實實一步一步地學習和訓練才能取得優異成績,而這些紮實的工作恰恰是菁華的教學所難以達成的。
從這學期開始我辭去了職高數學的教學工作,專注於普高化學,這使得我終於有時間將一門學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徹。加之來自課外輔導工作的啟發,我開始質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這樣的要求,即使是學生全部達到,這樣的化學到底有多少意義。如果說重點學校或正規學校的學生將考學作為最大的意義,那麼對於菁華的學生來說--他們中很多對此並沒有執著的信念和想法--這種訓練又有什麼意義,這讓我的思索迴歸到學習本身、知識本體。也就是說,如果學生不想升學,我們用"高考要考"這樣的說辭已經沒有任何恫嚇學生的威力的情況下,學化學的意義是什麼?讓學生知道"麻黃鹼是一種興奮劑"到底對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活的品質有多少的提升?有鑑於此,我提出了一種新的理念:"學能學會的化學,學有用的化學"。後來再加上一句:"學基本的化學素養"。
最後一句的提出是來自於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學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我們身邊的世界。物理從物體與力的角度,化學從物質變化的角度等等。而這個世界的化學解釋有它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和語言體系,例如,化學認為物質變化來源於分子的分解和原子、離子的重新組合。換句話說,化學中分子、原子、離子等的微觀粒子體系,和用這種體系來解釋世界,是化學核心的部分,是化學的語言,掌握這樣的體系是一個學生學沒學化學標誌。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學素養"。這正如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對化學的界定那樣:"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編寫了《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必修1、必修2、選修1三個分冊。下面我就談一談這樣的一份教輔資料是如何落實貫徹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 解讀《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
文末附有《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經對如何使用這一教輔資料和編寫目的進行過較為到位的說明,在這裡我從解答關於理念的三個問題的角度出發再次闡述如下:
1. 《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能學會的化學"
得益於課外輔導的開展,我有了在教學實踐中詳細梳理包括初中化學在內的整個中學化學的知識體系和脈絡的機會。並且通過對學生在學程中的觀察與師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認識到他們關於化學知識的建構過程。理解教材編寫者在這裡如此編訂的意圖,瞭解學生是如何學會化學的相關知識的,這兩點是能夠貫徹"學能學會的化學"的先決條件,也是"能學會的化學"的具體內容。
在編寫《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的過程中,我在閱讀教材時始終在想教材編寫者到底希望學生掌握什麼,想讓他們獲得什麼知識和形成什麼能力。然後,我將這些東西以提問、留空的形式留給學生去解答。這些問題來源於教材,但絕不超越教材。換句話說,只要學生去閱讀教材和思索,是能夠解答或者說從書本上找到絕大多數問題答案的。這就奪走了學生以"學不懂""基礎差"為理由不學化學的合法性根據。如果說以前的化學確實要求很高,學生除非特別刻苦勤奮、廢寢忘食地補上以前學習欠缺的漏洞才能夠聽得懂,那麼現在的化學就不需要如此,僅僅需要學生用一些精力在讀教材上,將教材上淺顯的知識點記錄、轉述在學案上即可。
這份《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同時也決定了這個學期考試試題的變化。為了與之配套,我自己編寫了選修1四個單元的單元檢測題和半期、期末考試題。在這些考試題中,重視基礎,問題來源主要是《知識過關》。
2. 《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有用的化學"
化學應該是有用的。這一點來自於職業教育的啟發。在過去的普通中學教育中強調學科體系,強調各種複雜的變形、計算,而恰恰忽略了對身邊化學現象的解釋和關注。學生只有做題計算的能力而缺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缺少生活經驗的積累。
例如我輔導的一個魯能巴蜀中學的高一學生,他能夠很順利地進行結合化學方程式的複雜計算,卻無法回答"加工鋁箔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這樣的常識問題。即是說明在他的日常學習中,教師並不注重知識與生產實際的聯絡,而學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僅僅學會了應付考試難題,而並沒有辦法提升自己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和適應能力。這恰恰是化學"有用的"部分。
所謂有用,並不是應考這樣急功近利的角度定義的,而是從學生未來人生的適應能力的角度出發去界定。在他將來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會接觸到直觀的、直接的現象,而不是命題人精心設計好的文字敘述的應用題,他們如何能夠運用自己所學去解釋這一現象,從而降低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感、緊張感,提高適應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質,這便是"有用"在何處。
也因此,我在編寫過程中,將普通教學中往往一筆帶過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實踐中的應用的知識也納入了其中。
3. 《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基本的化學素養"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對中學化學課為什麼開課的追問。課程標準對其必要性是這樣闡述的:"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構建新的高中化學課程體系。"
如果說之前的"有用"是偏重於提升學生基本素質,希望學生能夠做一個更高品位、更有涵養的人。那麼"基本的化學素養"則是針對想要在化學或者別的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學生,化學課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備基本的知識能力。換句話說,我在理念中並沒有拋棄掉學科,將中學化學課完全變成科普常識講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認為學科基礎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應該強化。這個基礎並不僅僅是知識的識記,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科思維的構建,正如之前所談到的那樣,化學是用原子分子的變化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那麼我們就應該培養學生解釋現象的能力。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論進行思維和推演和將這樣的思維推演過程形成文字或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後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寫化學方程式,能夠用化學方程式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培養化學式的思維和使用化學語言的能力,我想這是我們過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課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簡答題,需要學生闡述這個反應之後的道理,需要他們學會諸如"過量""適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語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說,對於教材中一些非化學重點掌握的點,我認為同樣可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也一併納入。例如濃度,在選修1第75頁資料卡片中,溫室效應氣體濃度資料採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這樣一個體積濃度的單位。在這裡我想讓學生將學過的幾種濃度--質量濃度、物質的量濃度--並置並加以比較各自的差別。
另外這裡所說的"基本"也有之前"學得會"的含義。在以往的應試教學中,對解題法、解題術、公式套用的講解過多,而對基本方法的關注不夠。其實化學計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簡便方法,將以前需要兩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這些方法當然可以使得計算更加簡單,但如果忽略了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講授和訓練就直接傳授這種"中間步驟""二手公式",是令教學陷入低效、反覆講授學生卻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況下,學生只知用這個方法,卻不知如何去用、為何要用。這樣的教學學生是越學越死,只要題目稍加變化,或者出現無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學生便會不知所措。究其根本,還是對基本的原理認識不清、對基本方法體會不深。在我編寫的過程中,這種需要所謂"簡便方法"的題目儘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會按照這種方法去進行教學。簡便方法是來自於基本解法熟練掌握之後自動生髮的,所謂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過基本的方法,就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只能導致盲目地、機械地套用。這也是學生普遍對化學學習缺乏興趣,覺得化學難學、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總結出了基於《基礎知識過關》的三步教學法。
三 三步教學法
三步教學法第一步是做《基礎知識過關》。這份資料既可以用作課後及時鞏固的課時作業,也可以作為教師授課時學生手中的學案使用,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弄懂課堂知識。
第二步是章末標準測試初測,也就是所謂的形成性考試。在做完《基礎知識過關》的基礎上,進行第一次的章節標準測試。標準測試是對課堂知識的一些綜合運用和擴充套件。我為這個測試訂立了量化標準,如果學生能夠達到及格分數,說明基礎部分已經過關,他需要做的就是認真聽這份試卷的評講。而如果低於及格分比較多,則說明基礎知識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礎知識過關》再次鞏固某些基本知識。這樣量化的作用是為學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學情,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服務的。簡單地說,過去的學生學與練都是稀裡糊塗的,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之下的,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調控的機會不多,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而這樣的量化使得學生自己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現狀有一個把握,並自己意識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經過初測評講之後,第三步是同一章節的再測,這次是學業驗收考試。同樣,這次考試也有量化標準,如果能夠考到良好以上,則說明這個章節的平時學習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節。如果不能,則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紮紮實實地完成。實際上,初測與再測在很多知識點上是重複的,而學生如果一而再地犯這樣的錯誤,則一定是在聽評講的時候不到位。這也很好地提示學生,不要重練題輕反思,練題不在多,而在於練過、講過之後是否真的弄懂,並且學生自己要為自己的學業負責,每一次的練習和聽評講都應該專心致志。
四 對《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和三步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暴露的問題的反思
儘管對教學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創新嘗試,並且教學效果取得了相當大的提升。但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知識過關》還是三步教學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並沒有預想到的困局。
就《知識過關》而言,因為答案几乎全部來自於書本,學生出現只知道照著書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對於那些需要進一步思考,書上沒有直接答案的,則乾脆選擇放棄不做的現象。這樣的結果,實際上《知識過關》也就失去了自己該起的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實這一點跟學生長期養成的被動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們的學生過於習慣被動接受知識,怕出錯,怕老師看不起自己,長期處於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學習狀態中。解決的方法是可以嘗試將它作為教師講授新課時的學案納入當堂課程設計中來。也就是按照學案上的問題展開教學和學生自學、討論,並及時記錄。而實際上對於自學能力強的、主動探究意識強的學生來說,《知識過關》是完全可以作為課後作業的。例如我前一段輔導的一個在新加坡讀書的重慶留學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講授任何知識的情況下,通過這份導學方案,結合課件進行自學,而我僅僅需要進行糾錯和重難點的點撥。
在三步教學法的實踐中,我也同樣遇到了類似水土不服的問題。學生在第一步過於刻板地照書抄答案,而初測聽講過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驗收考試不理想的情況也常見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魯能巴蜀中學的一位劉同學,在第一章的考試中,初測67分,再測96分。而菁華的任力同學,初測約50分,再測86.5分。這說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教學法,只有針對學習特別努力、踏實、有相當基礎、一點就透的學生才效用明顯。而對於其他學生來說,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這種精耕細作的、有悖於以往廣種薄收的教學方式。
以上就是我對這學期教學工作幾個主要方面的總結,掛一漏萬,並且囿於我的水平錯訛之處在所難免,還請領導及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經過編者近兩個月的努力,《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的前期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經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選修1第一、第二章的內容,預計餘下的工作也會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高中化學教師,編者為自己能夠成為本輪新課程改革的親歷者而感到慶幸,同時,也感到壓力空前。編者思考最多的是,在當前這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能夠做些什麼來為改革添一把柴。這份《化學基礎知識過關》既是編者從事高中化學教學一年多以來的全面總結,也是獻給改革的一份薄禮。
面對如今各大書店裡琳琅滿目的各種教學輔導資料,為什麼編者還要再編一本,這本書究竟有何不同,編者又希望它能夠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給予說明。
首先是為什麼要編這本書?與市面上的各種輔導資料比起來,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起點極低。相較於各種資料以"拔尖"作為第一目的的編寫思路不同的是,這本書的編寫物件主要是面向基礎薄弱的學生或者只是希望通過化學畢業會考的文科生。實際上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育應該逐漸走出傳統的以人才選拔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學文化素養、讓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夠在學科上有所發展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實上,能夠成為頂尖人才的始終是少數,而在我們當前教育資源分配還很不均衡的現實下,在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的低質量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編者希望能夠為教學落後的地區的學生、學習化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份專門針對他們編寫的教輔書。
這本書的作用在編者看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為學生課前課後自學的方案。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書本的基礎知識,有相當多的考查點都是可以通過閱讀教科書直接找到答案的。這樣的編寫其實也是希望訓練基礎薄弱的學生閱讀書本的能力。相當多的學困生實際上在閱讀方面是有嚴重缺陷的,他們之所以學習有那麼大的困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文字資訊的理解能力較差。
第二,它可以作為學生上課的同步學案。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緊扣著人教版新課改實驗教材,很多知識點都是以提問或者留空的方式進行編排。這也就便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同步完成相應的一些練習或組織討論。
第三,它可以作為教師備課的參考用書。編者在編寫過程中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圍繞課標規定的內容標準,並進行適度的引申。可以說在這裡出現的即使是完全重複書本的填空題,編者放在這裡也是有自己的意圖的,編者希望各位教師能夠注意到教材的這些貌似非重點的地方並且加以挖掘。化學教學不應只是原理的教學,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闡述的內容,其實這些地方與生產生活、化學以外的別的學科或者普通科學素養結合緊密。作為教師不應該輕易放掉任何一個可教的點。
由於編者執教化學的時間還很短,對教法及學科的認識必定還有諸多淺薄乃至於訛誤之處,還請各位本書的使用者提出寶貴的批評和建議,讓本書在以後的修訂中可以日臻完善。
>>>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