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夜晚隨筆

  中秋節夜晚,大家賞月吃月餅,聊聊家常。除了這些大家還有什麼中秋節心情呢?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中秋節

  篇一

  夜晚,我遙望著深藍色的夜空,夜空中掛著一輪圓月。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

  那天一大早,媽媽才發現今天已是中秋節,開始忙和起來。媽媽一會兒去街上買月餅、水果,一會兒準備在晚上賞月時搞的活動。爸爸和媽媽把下面的圓桌搬到了陽臺上,桌子的周圍擺了三把椅子,桌子上擺滿了水果,都是我愛吃的。

  隨著夜幕的降臨,一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雲,美妙極了。徐徐的晚風載著一股濃濃的情思,又送來一個溫馨的夜。過了許久,一輪黃色的圓月高高地懸掛在天空,向大地灑下皎潔的月光,多麼溫柔,像輕紗一樣。

  我低頭看見了月餅,就忘了那天上的月亮。我抓起一個月餅就吃。這是什麼餡呀?哦,原來是哈密瓜餡兒的,可真好吃呀!我還沒吃完,爸爸對我說:"鈴鈴,你先別吃完,等你猜出我這個自創的謎語再吃也不遲:什麼東西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彎的,還會發出光?"

  我想了想,看天上的月亮,心裡想:該不會是月亮吧?我看著爸爸,說:"爸爸,是月亮吧!"爸爸笑眯眯地點點頭,表示猜對了,這才準我吃這個月餅。吃完哈密瓜月餅後,我又拿了幾個月餅吃起來。爸爸媽媽見我吃得那麼開心,也吃起了月餅。

  再這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我偎依在媽媽的壞裡,甜甜地睡著了。

  篇二

  中秋節到了,家家戶戶團圓了。每家每戶都可以聽到鞭炮聲。

  爸爸騎著摩托車,載著我去奶奶家過節。叔叔和爸爸、奶奶在廚房裡準備豐盛的晚餐,他們煮的菜散發著濃濃的香味,真叫人嘴饞。

  吃完了晚飯,快七點半了,許多人給我們送月餅。有各種各樣的口味,有草莓味、菠蘿味、香蕉味等。我迫不及待地想嚐嚐。可是要等到月亮出來才可以賞月哦!

  我和妹妹站在門外放煙火。煙火有的像波浪,有的像太陽花,有的像滿天星,還有的像降落傘。

  月亮不知什麼時候悄悄地升上了天空,照得大地亮堂堂的。圓圓的月亮像個大玉盤,遠處的星星像一顆顆珍珠。我們坐在大榕樹下,邊賞月邊吃月餅,不由得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

  時間不知不覺地就過去了,我該回家睡覺了。臨走時,奶奶送給我一盒我最愛吃的草莓月餅,我高興地和奶奶告別。爸爸騎著摩托車回家了。

  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篇三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