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的典故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至:極,很,非常。
慈:慈愛。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牛下:指牛棚。
炙:烤***肉***;烤的肉。
幕:網.蓋朱氏“求生魚”“思黃雀炙”是乃病中不思食,故有此非常要求,又因王祥之至孝,故有“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傳承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當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教育警示後人的作用,弘揚‘孝文化’。中國現在正在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尚未完善,絕大多數老人仍靠子女晚輩贍養,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個現實問題。弘揚孝文化,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王孝俊說。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範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為了弘揚孝文化,白沙埠鎮每年春秋期間,都會組織全鎮中小學生接受傳統孝文化教育,講孝事、讀孝書、聽孝課、揚孝風,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臥冰求鯉傳說疑點
首先是王祥的籍貫。晉朝官到太保的只有王祥一個,是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並非宋朝臨川人蔡為善在《臥冰池記》中及後世所傳:“臨川王家村人。”
其次是有關王祥的孝道。據《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鑑》載:“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繼母朱氏遇之無道,祥愈恭謹。朱氏子王覽年數歲,每見祥被楚撻,則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祥,覽則與祥俱往。及長娶妻,母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母患之,為之少止。祥漸有時譽,母深疾之。”“漢末遭亂,祥隱居廬江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魏***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委從州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曰:“臨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祥始出任,年過五十矣。”後累遷司隸校尉、司空、太尉。魏相國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司徒何曾、司空荀凱邀太尉王祥同去祝賀,何、荀見司馬昭即拜,獨王祥以長揖代禮。王祥說:“吾等魏之三公,王、公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則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我不為也!”司馬昭也對王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晉代魏,以王祥為太保。“王祥所以可尚者,孝於後母與不拜晉王耳。”
以上是正史中有關王祥“孝道”的記載。在野史及其他資料中則有孫盛的《雜語》及《二十四孝圖》詳細記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但未指稱王祥為臨川人及事發於臨川。孫盛是東晉時候的人,其《雜語》曰王祥:“性至孝,後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思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所致也。”197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舊民間流傳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