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颱風

  你知道嗎?接下來就由學習吧的小編為你提供收集整理的資料吧。

  最強的颱風泰培Typhoon Tip

  簡介

  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狄普是全球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強度第二,中心海面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生成於北太平洋西部。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稱之為超級颱風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臺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發展歷程

  颱風泰培Typhoon Tip是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於西太平洋,因此被稱為超級颱風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臺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1979年10月初,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季風槽相當廣闊及活躍,槽中有三個擾動,分別是颱風莎菈Sarah、熱帶風暴羅傑Roger及颱風泰培Tip。颱風莎菈影響南海,大致向西移動,其中心最高風力達每小時205公里,未有影響泰培。而熱帶風暴羅傑與泰培有較多的相互效應,它影響東經135度以東的西北太平洋,其中心最高風力達每小時85公里。

  泰培形成初期

  Roger早於10月2日上午在關島之西南約300公里處形成,同日下午它在關島以西約420公里處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其後Roger於10月4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同日下午達到顛峰,其中心最高風力達每小時85公里。同日泰培在卓克島之東南約300公里處北緯6.3度,東經154.1度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隨後它在卓克島之東南約190公里處增強為熱帶低氣壓。當時它受發展得相當成熟的Roger影響,緩慢向東南移動。

  受到Roger影響,季風槽延伸到東經160度附近,當時是有廣泛而強大的跨赤道西南氣流存在,顯示季風槽當時異常活躍。然而Roger較為強大而搶奪了西南季侯風所帶來的大部份水汽和輻合流場,因此泰培初期發展受到抑制。

  開始增強及直趨關島

  熱帶風暴羅傑Roger於10月6日移至中緯度地區,對泰培影響相對減少,因此泰培逐漸增強,它於10月6日增強為一熱帶風暴。而Roger於10月7日移至日本附近,顯著減弱及進入西風帶並轉化為溫帶氣旋。

  隨著Roger減弱,東經135度至東經140度,由赤道至Roger中心成為一廣闊的低壓槽狀態,並呈一大型鞍型場狀態,地面槽以東為強烈的副熱帶高壓脊,西面為大陸性反氣旋,因此西南季風會集中而強烈的匯聚於該槽間;而當泰培移入該槽間,可得到強烈的大尺度輻合,以及高溫高溼的水汽支援。泰培在地面槽以東的強烈副熱帶高壓脊影響下,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朝向關島。它緩慢增強,並於10月8日下午增強為一強烈熱帶風暴。其後它直趨關島,對關島構成嚴重威脅關島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總部所在,因此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作出60次的飛機觀測。泰培在10月9日下午10時,於關島以南約46公里處掠過,當地吹暴風,錄得風力平均為每小時90公里,陣風則達每小時118公里。

  爆發增強

  泰培掠過關島以南海域後,於10月9日下午進一步增強為颱風。隨後泰培移至上面提及的由西南季風及高層反氣旋所組成的強烈輻合和高空輻散之區域當中,得以迅速增強。當時它的增強速度比起預期還要快,10月9日至10月11日期間,泰培的中心氣壓下降了98百帕斯卡。10月11日,泰培進一步增強,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估為超級颱風,中心風力被評估為每小時240公里。10月11日泰培轉向西北移動。

  達到顛峰

  颱風泰培的增強未終止,它於10月12日達到顛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0月12日下午11時的一次飛機觀測中,錄得泰培海平面最低氣壓為870百帕斯卡,比正常之海平面氣壓值低了百分之14,這創下了氣象史上所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紀錄。同時亦錄得泰培中心附近的700百帕斯卡高度場只有1944米,比正常值低了百分之38。該層的中心溫度為攝氏30度,比四周高出1至2倍之多,這顯示了其強烈的暖心結構,以及其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ISK機制已經到達一個相當活躍的狀態。而當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泰培的中心風力評估為每小時305公里。

  同時其風圈及環流亦異常廣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飛機觀測中,錄得泰培擁有半徑1110公里的強風圈,半徑280公里的暴風圈;而環流半徑創紀錄地達到了2,170公里,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美國本土。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同樣大小和規模的熱帶氣旋正面吹襲佛羅里達南部的話,那麼它的強大風力最北可以影響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最南可以達到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梅里達Mérida, Yucatán和牙買加的金斯敦;假設泰培的風圈不會因為接近陸地而縮小,如果泰培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呂宋海峽,臺灣已吹暴風,香港亦會吹強風;泰培進入南海香港更有可能吹烈風。

  當時受西風槽影響,副熱帶高壓脊斷裂成兩個單體,位於泰培的西北和東北部。但情況如此,泰培未受西風槽影響而出現轉向路徑Looping並轉向北移。這因為環流廣闊,天氣系統不能對泰培作出引導,因此泰培在內力作用下向西北移動。

  逐漸減弱及轉向

  10月12日,泰培開始緩慢減弱,其超級颱風的強度每小時240公里維持了54小時,10月13日它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一四級颱風。10月14日,隨著它減弱,泰培內力作用減少,開始受副熱帶高壓脊引導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當日其中心風力維持於每小時240公里。10月15日泰培轉向西北移動,再於10月16日轉向西北偏北移動。它於10月17日移至臺灣以東海域,並轉向北移動。其環流併入西風氣流中,其西北面另有一支長波槽東移,東面則有副熱帶高壓脊共同引導,中心已通過脊線,顯示它出現轉向路徑。

  而它減弱是因為西風槽帶來強烈垂直風切變及乾冷空氣從泰培的中低層入侵,導至環流縮減、水汽減少。另一個原因是泰培環流太大,中心氣壓低,大氣環境需異常良好大量水汽供應、強烈高空輻散,然而這種環境實難以長期維持,大氣環境不能承受泰培的強度,導致泰培顯著減弱。

  穿越日本及轉化為溫帶氣旋

  10月19日,泰培進入西風帶,同時受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以接近時速每小時70公里及以颱風風力下限每小時130公里的中心風力橫掃日本。首都圈遭受暴風雨吹襲,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通通處於癱瘓狀態。在千葉縣館山市則錄得最大瞬間風速為50.m/s,東京則錄得38.2m/s。 北海道網走市錄得37.4m/s的最大陣風。紀伊半島錄得超過900毫米的雨量紀錄。當日它在日本近畿和歌山縣的白濱町附近登陸。隨後泰培穿越日本本州,並在日本北海道釧路市附近再次登陸。10月20日,泰培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再於翌日轉化為溫帶氣旋。

  再度增強

  泰培轉化為溫帶氣旋後再度增強,隨後風暴沿阿留申群島向東前進,於22日越過國際換日線。

  受災情況

  110人死亡、5人失蹤、543人受傷

  139棟房屋倒塌,另有1,287棟受損

  床上浸水8,157棟、床下浸水47,943棟

  耕地受害25,451公頃

  船舶受害19只

  在達到最高時速後,泰培逐漸減弱並向日本沿海靠近。大量的不間斷的降水,導致了本州島多處塌方和泥石流。最終泰培減弱為弱風暴並於10月19日在日本登陸,但它所帶來的損失一點也不少。泰培一共造成了110人死亡,並給日本的農業和漁業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