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自然博物館簡介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一座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標本收藏、研究、展示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舊館

  大連自然博物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1907年,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是日本侵佔東北以後,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創辦的“地質調查所”。

  1923年調查所大量收集東北各地自然標本和資料後,增設了陳列室,主要展示巖礦和部分古生物標本,並註明標本的產地、藏量、開採價值和用途等,只供日本少數上層人物觀賞研究。

  1926年,由於展示的標本種類增多,陳列內容增加,收集標本的地域不斷擴大,涵蓋了東北及蒙古等地的多種資源,將陳列室改為“滿蒙物質參考館”,同年正式對外開放。

  1928年“滿蒙物質參考館”在原建築的兩翼和後部擴建2000平方米,又進一步將歷年從我國東北、蒙古、西伯利亞、歐美等地蒐集的巖礦標本以及農業、畜牧業、林業、水產業的實物標本和圖文資料彙集起來,於同年11月份成立了供科學研究和觀賞的“滿蒙資源館”。

  1932年在展示原有資源標本外,還增加了東北、蒙古等地的民俗陳列內容,並將館名改為“滿洲資源館”。

  1945年大連解放後,8月23日由中國長春鐵路公司接管本館,易名為“東北地方誌博物館”中長鐵路科研所委託蘇聯地質專家葉果洛夫擔任館長, 並對原有的陳列進行修整。

  1950年11月份,中長鐵路局將本館移交給大連市人民政府文教局管理,同時將館名改為“東北資源館”充實調整了陳列內容,主要展覽我國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建國後的新成就,成為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的文化陣地。

  1959年,在慶祝抗戰勝利14週年紀念日這天,正式定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並請當時擔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名。

  新館

  新館坐落於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西村街40號***星海公園西側***,地處風景秀麗的黑石礁海濱,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展覽面積1萬平方米,三面環海,礁石環繞。新館建築為典型的現代歐式風格,藍色的屋頂與碧海、藍天、白雲相互輝映,景色怡人。館內現收藏各種動植物、古生物及巖礦標本20萬餘件,其中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標本是該館的突出特色。館內現開設地球、恐龍、海洋生物、東北森林動物、溼地、物種多樣性等12個展廳。展廳內的觸控式多媒體計算機、大螢幕彩電以及中央空調、樓宇自控、保安監控等高科技硬體裝置,給觀眾創造了一個方便舒適的欣賞環境。另外,還有供觀眾休息、觀海的休息廳,供學術研討等文化主題活動的多功能廳,以及商店、餐飲等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