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島

  北亞美利加洲,簡稱北美洲。 位置: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想知是什麼嗎?下面讓小編告訴你,請認真瀏覽哦哦。

  格陵蘭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大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全島約4/5的面積在北極圈以內。海岸線長4.4萬公里。年平均氣溫在0 ℃以下,最低可達-70 ℃。世界上最大的島是格陵蘭島,在北美洲北部 世界上最大的島群由印度尼西亞13000多個島嶼和菲律賓約7000個島嶼組成,稱為馬來群島

  格陵蘭——“綠色陸地”的由來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介於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達217萬多平方千米,相當於其宗主國丹麥領土的50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格陵蘭有84%的地區被重重冰山和道道冰川覆蓋著,這裡無論是高山還是平原,都是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但是它的名字卻十分美麗動人。“格陵蘭***Greenland***”的英文之意是“綠色陸地”,追溯其由來有著這樣一個典故:據古代北歐傳統記載,公元982年,挪威有一個海盜,叫埃裡克·德雷德,他從冰島出發,獨駕扁舟,遠涉重洋、在浪跡天涯中發現格陵蘭南部一個小山谷裡、有一片方圓不到一平方千米的水草地,於是他回到冰島就大肆宣揚他發現了一塊“綠色陸地”。由此,這“綠色陸地”就作為世界第一大島的名稱流傳至今。

  “格陵蘭島”與其名稱極不相稱,這裡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嚴酷,一年四季、風暴凜冽,冰雪難以消融,島上的降水也以降雪為主,格陵蘭島只是在周圍沿海地區有一條狹窄地帶沒有冰雪,屬無冰區,最大的無冰區不是在氣候較溫和的南部和西部,而是在氣候酷寒的北部佩裡蘭德地區,那裡氣候乾旱,雨量稀少,風暴怒吼,到處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有“北極撒哈拉”之稱。

  島上的植物非常稀少。絕大部分地區寸草不生,只是在氣候較溫和溼潤的西部和南部,生長一些極低等的植物如地衣、苔蘚等,在東南部的一些深山峽谷中,有少量的灌木叢和草地可供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放牧。南部的一個深谷中生長著寥寥無幾高不過四五米的白樺樹和柳樹,被稱為格陵蘭唯一的“森林”。

  格陵蘭並不是開天闢地就是如此酷寒的,據考證,遠古時代,格陵蘭和北冰洋地區氣候非常溫和溼潤,那時,島上樹繁葉茂,群鶯亂飛,呈現一派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景象,那時的格陵蘭可謂是一片真正的“綠色陸地”。現在,人們在這一地區覆蓋著冰塊的海岸峭壁上,還時常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的動植物遺骸,如犀牛、野馬以及銀杏樹等,就是一個生動的明證。只是經過大約1000萬年的變遷,才變成如今這樣嚴寒的氣候。隨著地球的日益變暖和大陸飄移,可以預見,在地球下一個溫暖期,格陵蘭真的會變成一塊陽光燦爛、滿島春色的“綠色陸地”,重返昔日的光彩。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釐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格陵蘭在它的官方語言丹麥語的字面意思為“綠色的土地”***Grønland***。這塊千里冰凍、銀裝素裹的陸地為何享有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據書記載,約在公元982年,有一個叫“紅髮”埃裡克的諾曼人,他的夥伴從冰島出發,去尋找新大陸,卻意外發現了一個大島。經過兩個夏季的考察,終於在該島西南沿海地段找到了幾片平坦之地。這幾片平坦的沿海土地在地形上可防禦北極寒風的襲擊,而且在北極短暫的夏季還長滿青嫩的植被。 面對四周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埃裡克情有獨鍾地將這片長滿綠色植被的沒海地段命名為“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據冰島古代史記載,埃裡克企圖以這個“令人親切的、充滿生機的稱謂”誘惑世人,使人們遷徙到這個荒涼的冰原上。正如他在探險日記中所寫道的:“假如這個地方有個動人的名字,一定會吸引許多人到這裡來。”

  格陵蘭島居民

  格陵蘭這個名字正是這些斯堪的納維亞人所取。根據北歐神話史詩薩迦的記載,紅鬍子埃裡克森因為犯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埃裡克森一家及其奴隸向西北航行,以探尋傳說存在在那裡的陸地。當他在島上定居下來後,便給該島取名格陵蘭***意即“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該島南端的峽灣還是多草的。***他的這一妙計果然成功,北歐移民也能和新來的因紐特人和睦相處。12世紀時,在格陵蘭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天主教的主教轄區。1386年,格陵蘭正式歸屬於挪威,由於當時挪威是北歐三國卡爾馬聯合成員,所以在該聯合瓦解後,格陵蘭又轉屬於丹麥-挪威雙重君主國的統治。在堅持了五百多年以後,北歐人的定居點在15世紀突然消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小冰期引起了普遍的食物匱乏。後來發現的該時期居民的遺骨,都帶有營養不良的特徵。

  1814年,根據基爾條約,丹麥重新獲得了格陵蘭的主權。20世紀20年代,當挪威從丹麥手中取得獨立之後,佔領了當時無人居住的格陵蘭島東部地區,宣稱該地是無主土地,聲稱對其擁有主權。1933年,丹麥和挪威兩國同意將此爭端提交國聯下屬的國際法院訟裁,根據仲裁結果,丹麥獲得了全部格陵蘭島的主權。在早期的地圖上,格陵蘭也曾被標上Gruntland的名字***意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een的訛音,還是反過來,至今無人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陵蘭和丹麥本土的聯絡,由於1940年4月9日納綷德國佔領丹麥而被切斷。格陵蘭通過開採Ivigtut的冰晶石礦,設法同美國和加拿大進行貿易,獲得了必需的商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北大西洋的氣候受格陵蘭東北部沿海的洋流情況影響很深。因此,二戰期間在這一地區也發生了小規模的戰鬥。1943年,一名丹麥士兵在該地區陣亡,一年以後,一名德國士兵也戰死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