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書籍讀書心得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出有關於,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我的家鄉在貴州盤縣,屬雲貴高原,山脈連綿不斷,海拔高,氣候溫和。那裡的人純樸善良,以種植玉米、土豆及雜糧為主。
以前,因位於大山中,交通不便,農業不是很發達,所以盤縣人的生活艱苦。主食以玉米和土豆為主,肉也只能一個月吃一兩次,有些家的糧食都不夠吃,在二三月份就要找野菜充飢。很多小孩因為沒有錢讀書,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到地裡幹活,砍柴,放牛及餵養家畜等。沒有電,自然也沒有收音機聽,電視看。晚上除了點著煤油燈乾點活外,剩下的就只能是睡覺了。衣服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都是補丁加補丁的,象樣點的衣服要留到逢年過節或是走親戚的時候才穿。村裡的路都是羊腸小道,交通不便,即使有錢也不定能買到東西。
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大米、豬肉、雞蛋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糧食豐產,不光吃不完,還可以拿來餵豬,或是加工成其它產品到市場賣,換成錢了再買其它的東西,農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矮小的草房被一座座高樓取代,四通八達的街道上車水馬龍,市場上各式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部分農民還可以出去打工或是做一些小生意,收入提高了很多。人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的改革及扶持力度。政府不但取消了農業稅,還給農民部分補貼。給農民實行小額貸款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第三產業。有些人做起了小生意,經營農副產品、農具等。有的人則經營小飯店,打造富有田園特色的休閒娛樂場所,吸引了大批遊客。有的還成了專業養殖戶。人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同時政府加大對九年義務教育的投入,現在免收學雜費等,讓農村的小朋友都能有書讀。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加大精神文明的建設及投入。還建立村文化室、圖書室等,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
我的家鄉變化真大呀!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人們的勞動和努力,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我愛我的家鄉,希望家鄉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篇二
一、突破原有思想禁區,引進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我國教育提供參照和多維視野
1、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精髓的思想路線,為全黨、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1980年秋季,沉悶了多年的教育理論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著作翻譯呈現繁榮局面。翻譯出版了《學會生存》《給教師的建議》《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教學最優化》《終身教育引論》《教育過程》等一批有影響的著作。
2、吸收和研究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全面發展理論: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興趣與特長,使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和諧發展。
3、1980年,翻譯出版了《教學與發展》一書,引進和介紹了贊可夫的教育思想。被作為克服凱洛夫教育理論弊端的良方。形成了教學應以發展能力為主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並重兩種主張。贊可夫教學理論的介紹,對於我國教育界破除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4、對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凱洛夫的教育學以及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進行重新評價,特別是對杜威教育學說的研究,破除了以往以階級性為主的簡單評價標準,粗暴對待學術簡潔的思想方法,開始形成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氛圍。
二、以恢復高考為突破口從而恢復和重建全國教育事業
1、1977年恢復高考,以往“唯成分論”的禁錮思想被打破了,逐步確立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人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又恢復起來。當年就有570萬人報考,原定招生21.5萬人,鑑於國家的需求和民眾的要求,當年又擴大招生6.3萬人。
2、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招生制度,1982年恢復了博士生招生制度。與此同時,國家還迅速開通了電大、函授、自考等其他學習通道,使更多的人有了成才立業的機會。
3、逐步改革高考制度,進一步探索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在規格方面,由國家統一命制試題***即全國一張卷***到部分省市獨立命制試題;在試卷方面,由單一科目到語數外加綜合科目,在閱卷方面,由完全紙筆閱卷到逐漸擴大網上閱卷,在評價方面,由一卷定終身到多次機會,綜合評價。在志願填報方面,由一次填報到四個批次三次填報。
三、推翻了“兩個估計”,確定了“兩個尊重”
1、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即:17年來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兩個估計”阻礙了教育思想的解放,阻止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2、提出了“兩個尊重”: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的生產力屬性,成為把教育放在現代化建設地位重大決策的理論前提。為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供了政策依據。
3、在思想上批判了“兩個凡是”,在教育上推翻了“兩個估計”。為教育戰線徹底撥亂反正鋪平了道路,掃清了思想障礙,併為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做了思想上和輿論上的準備。
4、 1985年1月11日,確定了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國家還進一步獎勵優秀教師,評選特級教師,提高教師工資和待遇,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實施教師聘任制度,使教師得到了尊重,教育得到了重視,尊師重教的風氣越來越濃。
四、培養“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為完善學校的教育目標指明瞭方向
1986年***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1998年5月4日,***在“四有”新人基礎上,又提出了“四個統一”,即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艱苦奮鬥的統一。2008年5月4日,***又從實踐的角度對青年學生提出了四點希望:即希望志存高遠,刻苦學習,勤奮專研;希望在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下功夫,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希望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希望在提高實踐本領上下功夫,為今後走向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四點希望既包含了“四有”和“四個統一”的內涵,又進一步推進了“四有”目標。
五、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1、“兩個必須”深刻揭示了教育與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聯絡
“兩個必須”是對教育與現代化建設關係的科學論斷,是對教育與現代化建設關係的正確認識。“兩個必須”理論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對定了社會主義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明確了教育的服務方向;另一方面,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必須從單純考眾多的物資投入、勞動力投入轉移到依靠經過教育待發的巨大人力資源。這個關係是對教育與現代化建設之間協調發展的最好說明
2、“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明確了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從為政治服務轉變到為經濟建設服務,並擴大到教育為文化建設服務;教育從為國家服務到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上,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國情民意,提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對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闡明瞭教育的重要地位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的發展表明,教育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發展經濟越來越依賴教育。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所說:“教育作為經濟的源泉,起作用遠遠超過被看做是實際價值的建築物、設施、庫存物質等物力資本的。”
“兩個必須”規律指明,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結構,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的改革要主動適應社會變革,以貢獻求發展,以服務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為其提供充足的知識貢獻和智力支援。
六、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作用
1、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作用是教育地位和作用認識的飛躍。這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贏得主動的需要;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2、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作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教育的基礎性居於首位,反映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基本特徵;教育的“先導性”作用反映了“三個面向”特別是“教育要面向未來”所闡述的基本精神;而教育的“全域性性”作用旨在說明教育事業法真的好壞和質量的高低是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3、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從不同側面闡述了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基本認識:“基礎性”主要從內在方面闡明瞭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對各項社會主義事業可能產生影響的深刻性和根本性,是對先導性和全域性性的總說明,也是總根據;“先導性”主要從縱向的歷史維度上闡明瞭教育工作對未來各項社會事業產生影響的長期性和開拓性;全域性性主要從橫向的空間維度上闡明瞭教育工作對各項社會事業影響的全民性和廣泛性。
七、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三個面向”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
“三個面向”的題詞,雖然是***寫給北京景山學校的,但它並不只是對北京景山學校教改實驗的鼓勵和指示,而是從戰略的眼光,提出的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現在所提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等一系列內容,都是對當今和未來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和高度概括,是“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2、“三個面向”體現了現代教育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
“三個面向”是一個環環相扣、密切聯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其中,“面向現代化”是核心和基礎,是教育持續發展的基礎維度;“面向世界”是途徑和手段,使教育持續發展的空間維度;“面向未來”是根本和願望,是教育持續發展的時間維度。
總之,讀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通過改革,中國教育在這3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重視教育,教育為社會教育服務,教育思想界取得了極為豐碩的理論成果。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篇三
同學們,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上課時,你是否感到無比幸福?當你在各種遊樂場、公園裡玩耍時,你是否感到無比快樂?當你和熱情友好的外國朋友用英語交流時,你是否感到無比興奮? 也許,你會覺得我們擁有的一切都順理成章;也許,你會覺得我們享受的生活都理所當然。那麼,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我們的父輩講述他們的童年? 爺爺說:野菜、稀飯是他們的主食,一碗小米飯是全家人的奢望;上學,更是許多人無法實現的夢想。
爸爸說:上學要走幾里路,揹著哥哥姐姐用過的布書包,穿著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裳。課外書,就是糊在牆上的舊報紙,那上面,有一篇篇斷斷續續的文章。更別說一件像樣的玩具,每天玩的,只是一把自制的木頭***。 再看看我們:只要想吃的,媽媽就會端上飯桌;只要想穿的,就會買來穿在身上;學習,有環境優雅的學校;玩耍,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各種各樣的遊樂場。課外讀物,書店裡應有盡有;即使想要了解世界,我們有高速的寬頻網。 僅僅三十年,就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30年的滄桑鉅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我們是新新人類,是肩負祖國曆史使命的新生代。先人用生命捍衛了祖國,前輩們正在用畢生的心血建設祖國,我們,一定不負眾望,讓中國屹立東方,光芒四射! 看今朝,陽光明媚; 想明天,激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