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往研究工作報告

  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不同型別直接反映出不同的交際能力,家長若不及時正確地加以引導,將影響孩子今後的社交地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歡迎閱讀!

  篇1

  交往能力的定義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絡和對外界資訊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

  交往能力的種類

  1、表達理解能力

  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

  2、人際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以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如內外向等***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

  3、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一些孩子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弊端,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的構成

  1、人際感受能力

  指對他人的感情、動機、需要、思想等內心活動和心理狀態的感知能力,以及對自己言行影響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

  2、人事記憶力

  是記憶交往物件個體特徵,以及交往情景、交往內容的能力。總之,是記憶與交往物件及其交往活動相關的一切資訊的能力。

  3、人際理解力

  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的能力。人際理解力是現代企業管理中重要的工作技巧,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關鍵素質之一。人際理解力暗示著一種去理解他人的願望,能夠幫助一個人體會他人的感受,通過他人的語言、語態、動作等理解並分享他人的觀點,抓住他人未表達的疑惑與情感,把握他人的需求,並採取恰如其分的語言幫助自己與他人表達情感。

  4、人際想像力

  從對方的地位、處境、立場思考問題,評價對方行為的能力。也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5、風度和表達力

  這是人際交往的外在表現。指與人交際的舉止、做派、談吐、風度,以及真摯、友善、富於感染力的情感表達,是較高人際交往能力的表現。

  6、合作能力與協調能力

  這是人際交往能力的綜合表現,是在孩子長大後工作中團隊合作的必要能力。

  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

  1、提供交往的環境,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家長應主動為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長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的同伴帶到家裡來玩,此時家長要熱情接待小客人,倒水、給水果或飲料,也可以作簡單的交談,等小客人走時,要客氣送別,歡迎下次再來。這樣做實質是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範。

  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後,家長還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中來客人,要主動、有禮貌地跟客人打招呼或交談,如果有小夥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

  2、通過遊戲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方式,家長可以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來自家玩,或到戶外參與幼兒的遊戲,在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謙讓;搭積木,要告訴孩子團結同伴,和夥伴友好相處,若是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長此以往,同伴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係。

  兒童交往中的矛盾的主要表現

  當孩子們漸漸長大,交往能力不斷髮展,矛盾就如影子般尾隨而來。此時,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並很好地引導孩子面對和解決交往過程中的矛盾,幫助他們在矛盾中成長起來,在磕磕碰碰的攀爬中通往成熟。

  孩子們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隨性而為

  常有這樣的事:一個孩子想要把椅子放進兩個孩子的椅子中間,因為這本來就是她的座位,可是,那兩個孩子就是不讓開,弄得放不進椅子的孩子哭了。問其他兩個孩子原因,說:“我不喜歡他坐在我邊上。”——瞧,一點也不迂迴,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隨性而為。

  角色遊戲時,兩個孩子都想做娃娃家的媽媽,雖然知道這是不可以的,要插插牌的,慢了就只能等下一次,要忍耐,但是,對於控制能力、是非觀念剛剛起步的孩子,誘人的玩具和角色確實難以抗拒,於是,隨性而為,將別人的卡拔掉——矛盾又來了!

  2、動手不動口

  雖然,“動手不動口”地在鍵盤上敲擊已經成為當下另一種流行的交流方式。但是,孩子們的“動手不動口”卻是產生矛盾的導火索。常聽到:老師,某某打我了,某某在欺負誰了,某某搶我的東西了……這樣的告狀。

  這一時期的孩子雖然詞語積累要比小班多,但組織成句子,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欠火候,或者大部分的男生,思維前置,語言滯後。於是,想要某樣東西,費口舌講,太麻煩,索性先拿到手,或者邊動手邊動口表示需要這樣東西,爭搶之間,矛盾就產生了。

  3、措手不及

  自己好心給好朋友的玩具被弄壞了,措手不及,反目成仇;想摸一下好朋友,洗完手甩一下好朋友鬧著玩兒,卻被朋友誤解,升級為“老師,他打我……”——這樣的矛盾,太委屈了!

  這樣的矛盾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家常便飯”,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剛剛起步。

  兒童交往能力訓練方案

  血型對人的氣質、性格有一定的影響,而在教育孩子方面,針對不同血型的寶寶,父母也應該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特別是在對寶寶人際交往智慧的開發方面,家長針對自己寶寶的血型因材施教,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A型孩子——促使TA早點獨立

  A型孩子比較膽怯,喜歡獨處,不願意和陌生人交往;但是A型孩子直覺很靈敏,善於自我調整,在未來的日子裡總是不斷地鍛鍊自己去適應環境。

  在家裡,讓A型孩子獨立完成某些事情,不過多幹涉。父母還應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可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聚會活動。如果和一個小朋友約好了一塊出去玩,另一個小朋友又來找他,父母不妨給予適當的暗示:"大家一塊玩不是更好嗎?"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這些社交經驗,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A型孩子最大的優勢是慎重、細心,規矩,他在理工方面能學有所長。此外他還適合做些事務性較強的工作,如教師、學者、工程師等。

  B型孩子——讓TA廣交朋友

  B型孩子樂觀開朗、無拘無束的性格一般在習慣的環境和熟悉的朋友中才會顯示出來;B型孩子天生對人有一種距離感,他們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這會讓他感到難以與他人相處。

  父母要以家庭為中心,逐漸擴充套件交往的範圍,廣泛地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可讓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一起回家,一塊玩耍。逐步培養他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的精神,從而獲得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

  作為B型孩子的父母,自身也要與各種人交往,給孩子帶來更多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B型孩子最大的優勢是性格開朗、思維活躍,從事藝術性較強的工作最理想,如服裝設計,其次是觀光旅遊、大眾傳播等職業領域。

  O型孩子——教TA遇事多與人商量

  在四種血型中O型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強,他們長大以後在接觸新環境的過程中,頭腦非常冷靜,不易感情用事,能把每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O型孩子有時言行過於標新立異,表現出太多的獨創性,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父母應提醒他多與周圍的小朋友進行溝通,協調好人際關係,引導他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O型孩子最突出的優勢是身體素質好,意志堅強,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在體育界、政界、外交界、服務業、推銷業中,他們會大有用武之地。

  AB型孩子——鼓勵TA自立自主

  AB型孩子很自信,反應靈敏,對其感興趣的問題往往愛追根究底,具有持之以恆的決心。當他進入陌生的環境中,他會表現出緊張不安,他會執著到底,直至成功。

  對於AB型孩子,父母不必擔心他是否能適應社會,而是不要過分地寵愛和袒護他,使他失去自立自主的能力。可鼓勵他主動地幫助別人,如當別的小朋友生病後,可讓他去主動看望,或者多讓他經歷一些困難和失敗的考驗。

  篇2

  問題描述 不願交往

  有些幼兒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類幼兒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三。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遊戲。當幼兒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幼兒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幼兒,家長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應以幼兒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幼兒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幼兒“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幼兒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有些幼兒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家長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家長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幼兒“壯壯膽”,當幼兒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家長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有些幼兒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於這類幼兒家長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長要儘可能引導幼兒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年齡較小的幼兒***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但3歲以後,幼兒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長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長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不要諱病忌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去治療。

  問題描述 不敢交往

  有些幼兒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換玩具卻不敢說,讓父母帶著交往,等等。造成幼兒不敢交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幼兒對於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帶幼兒進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鄰居家串門,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出門遊玩等,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養,讓孩子與比他們年幼的同伴交往被證明是一個較為有效的策略,因為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幼兒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於交往了。

  幼兒在3歲左右出現不敢交往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這時他們正處於想交往又不會交往的階段。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他們會變得樂於交往,如果還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有些幼兒願意交往,也敢於交往,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這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被欺負。有些幼兒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他們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裡向家長訴說,家長既心疼又生氣,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此消彼長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規律,這個規律也同樣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當一個幼兒欺負另一個幼兒而沒有遭到反抗時,他就會逐漸膽大起來,更加強化了欺人的行為。其實,幼兒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他一定會收斂一些。因此,當幼兒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家長在搞清楚純屬欺負行為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應勇敢地反擊。

  比如,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幼兒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等等。有些幼兒由於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家長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理,家長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要讓孩子以理服人,在反擊過程中積累交往經驗、增強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幼兒社交地位的策略。幼兒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對於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因此,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摺紙、變魔術等,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幼兒比較自我中心,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幼兒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幼兒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家長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幼兒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幼兒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幼兒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3、攻擊性強。有些幼兒喜歡打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從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比如,當他們想加入正在進行的遊戲小組時,他們經常會採取強行進入的辦法,從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們缺乏相應於遊戲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證明,模仿他人的行為、顯示出一致、說與遊戲有關的話等,都是加入遊戲小組的有效策略。針對攻擊性強的幼兒,家長可採取與孩子討論、講故事等方法,使幼兒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幼兒,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可採取以下步驟:傾聽別人的想法,平靜地陳述自己的想法,達成共識。

  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太懦弱和太“自我”都會出現問題。要想讓幼兒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進行交往,必須讓幼兒進行“實地學習”。那種怕幼兒出問題而把幼兒關在屋裡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幼兒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篇3

  【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

  ◆受歡迎的兒童

  ◆被拒絕的兒童

  ◆矛盾的兒童

  ◆被忽略的兒童

  ◆一般的兒童

  值得家長注意的是:“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家長應及時干預“不受歡迎”兒童】

  家長如果不進行干預,“不受歡迎”幼兒的社交地位將就此固定,不會有什麼改善。非但如此,相比其他幼兒而言,這些幼兒還是幼兒園裡的低成就者,而且在成年以後,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幼兒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幼兒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家長必須及早干預,幫助幼兒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兒童”。

  【常見問題:不願交往】

  有些幼兒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

  三大原因及教育策略:

  1、孩子缺乏交往動機。

  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家長總陪在孩子身邊玩遊戲,使孩子難以產生找小夥伴遊戲的慾望。還有些幼兒只願意與大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缺乏與小夥伴交往的勇氣和能力。

  大神“支招”:家庭不應以幼兒為中心,當幼兒長到3歲左右,就應該培養孩子“人人平等”的獨立性,避免對家長產生多度的依賴性。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有助於縮短幼兒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孩子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

  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孩子會採取迴避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大神“支招”:家長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家長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小夥伴交往兩三次,為幼兒“壯壯膽”,當幼兒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家長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

  有些幼兒天生就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

  大神“支招”:對於這類幼兒家長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長要儘可能引導幼兒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年齡較小的幼兒***約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也就是“自娛自樂”時期。但3歲以後,幼兒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長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長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不要諱病忌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去治療。

  【讓孩子邊玩邊提高的“社交小遊戲”】

  不同型別遊戲的訓練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會漸增強孩子的社交行為。

  ◆出生-15個月:“扔小球”遊戲。讓寶寶通過扔小球看看媽媽/爸爸是否會把它撿起來,通過反覆進行,有助於孩子獲得控制他周邊環境的能力和掌握新的技能。

  ◆15個月-2歲:觀察遊戲。觀察孩子們在做遊戲的時候是不是主動加入其中。應逐漸減少“單獨遊戲”,幫助孩子總體和細小的運動技能。

  ◆2-3歲:簡單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與小夥伴一同參與,提供孩子們角色遊戲的機會,如穿著不同服裝等。幫助孩子理解“你”“我”“他”的概念。

  ◆4-6歲:合作“搭積木”遊戲。讓孩子們一同搭一盒積木,提供孩子們社交的機會,教他們一起與別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教他們共同分享的技能。促進語言發展,問題解決技巧和在合作遊戲中互相合作。

  ◆6歲以上:“分水果”遊戲。將盛著各種常見水果的籃子放到孩子們面前,比比誰分的又快又好。這種競爭遊戲,提供機會讓孩子與一兩個玩伴發展友誼,使他們樂意在同一組裡競爭的刺激,培養他們成熟的社交技能。

  篇4

  對於一個人來說,社會、學校***幼兒園***和家庭是三個不可分割的交往環境。當一個孩子來到世上,做父母的無不希望孩子能儘快立足於社會、適應於社會;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幼兒進行頻繁的人際交往,這種交往對幼兒勢必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一位美國兒童學專家曾指出:“一個人與同事、家人及熟悉的人們如何相處,往往取決於他童年是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因此,幼兒的交往問題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在幼兒時期能否培養起初步的交往意識,對其今後參與社會、參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交往能力培養從小抓起,其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能培養幼兒對交往的興趣,孩子們在交往之中得到娛樂,交流資訊,能簡單得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二是能啟蒙良好的交往習慣。人們在交往中,需要真誠和友愛,合作和幫助,機智和靈敏等等。而從幼兒期加以培養,才能使幼兒從小就有較好的習慣,為今後教育打下基礎。

  怎樣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呢?

  一、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幼兒的正常交往。

  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得到鍛鍊。如:剛入幼兒園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表現為孤僻、膽小、不合群。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和機會,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時老師可以請大年齡班的幼兒到班裡為小朋友表演節目、講故事、交朋友,跟他們做遊戲,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兒解除孤獨、害怕的情緒,使他們感受到友愛、歡樂,同時,學會交往。這樣,會使大年齡班的幼兒懂得了交往中必須有責任心、互助心。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給孩子充分的遊戲活動的時間,因為遊戲和活動是幼兒進行交往、學習交往技能的最好機會。特別是角色遊戲,幼兒在交往中必須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如:通過角色遊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師在幼兒遊戲時應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係,培養幼兒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言語交往水平

  1、語言交往行為取決於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幼兒語言交往行為能否順利完成,取決於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語交往能力不僅與交往雙方對同一語言符號系統的掌握程度有關,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交往的內外環境中的諸多因素。

  2、重視培養幼兒對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言語交往還受雙方性別、興趣、相互關係、交往動機、願望等因素影響,由於幼兒的自我中心語言較多,社會性語言發展較弱,並且極容易隨客觀環境的改變而轉變話題。所以我們重視培養幼兒對同一話題的堅持能力和對有關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同時,豐富幼兒的各方面知識、經驗使他們用更多的語言交流更多的資訊。如:經常向幼兒提出更多的問題,啟發幼兒的思考,較快反映等。教師努力給幼兒提供與不同的人的機會,使幼兒能根據交往時間、地點、物件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雙方產生共鳴的語言形式,讓幼兒在交往中嘗試成功與失敗,從而能學到有關的技能。

  三、教給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增強幼兒交往的自信

  幼兒需要交往,哪怕是一個內向、孤獨的孩子也需要交往,願意交往,然而僅僅擁有一個美好的交往願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這就涉及到有關交往技能的問題,如小班幼兒的思想單純,在進行主動交往時沒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這樣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種行為剛剛發生時,就可組織幼兒討論,學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

  幼兒只有具備很強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進行交往。怎樣才能使幼兒具有社會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須教給幼兒的社會交往的技能。幼兒的社會交往,包括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和幼兒與成年人的交往,幼兒與成人的交往比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給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調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麼遊戲,怎樣玩,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後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

  四、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範圍,進一步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應該不斷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範圍,打破班級和幼兒園的界限。幼兒園可以開展大小的聯誼活動,還可以帶幼兒走出幼兒園,讓幼兒同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們進行交往。如組織幼兒去春遊,讓幼兒同農民伯伯進行交往;組織幼兒參觀商店、菜市場等,鍛鍊幼兒實際交往的能力。

  五、密切聯絡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援,共同擔負起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責任

  幼兒除了在幼兒園活動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且與父母最親近。我們努力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家也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培養幼兒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幫助幼兒樹立信心,敢於交往。同時,適當地把孩子帶入自己的社交圈。家裡有客,讓孩子參與接待,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另外,組織家庭遊戲小組,也不失為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一條好途徑。家庭遊戲小組的成員經常自發地、不定期地開展郊遊、娛樂等活動。平時,則鼓勵孩子運用電話與同伴交往。使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走向一個全新的大家庭。

  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幼兒一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成人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堅持不懈地對幼兒進行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才會不斷的增強。

  篇5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經形成了人際關係,可能有些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於溝通等,現代人所崇尚的“人脈”內裡的這些因素,形成於早教。作為八大智慧之一的人際智慧的培養對日後的人脈經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孩子的人際關係應該從小得到關注。

  讓我們把目標投向幼兒園,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那到底怎麼做才能從小培養小孩的善於交往呢?

  哪些孩子最不受小夥伴歡迎

  1、神祕的獨行俠

  不合群的寶寶往往容易被別的小朋友忽略,但他們並不是有什麼性格的缺陷,不合群的寶寶或許只是在這個小圈子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不喜歡他們的遊戲方式。

  2、自尊心強的失敗者

  有些寶寶的好勝心很強,即使是在玩遊戲的時候都很較真。如果在集體遊戲裡輸了,他就會賭氣說不要玩了。寶寶這樣“輸不起”會讓別的小朋友感覺很沒勁,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和他一起玩遊戲了。

  3、園裡的小霸王

  有些小朋友他喜歡跟別人一起玩,但是隻要認定這個玩具是他的,他就絕不給別人碰它,更不要說是和別人分享了。孩子如果養成自私、霸道的行為習慣,別的小朋友都不會喜歡和他一起玩呢!

  4、愛炫耀的公主

  一些寶寶總是喜歡把爸爸新給他買的小玩具車,或者穿著媽媽給她買的新衣服在別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成人的世界充滿拜金、物質的味道,使得小朋友也逐漸受到物質意識的影響,變得喜歡“炫富”,小朋友自然不喜歡和這種人成為好朋友呢!

  5、老師的小跟班

  一些寶寶很黏人,他們在家裡經常黏著爸媽,在幼兒園就只能在老師身上找到安全感了,因此他們就想小跟屁蟲一樣,時時刻刻都黏住老師,還經常撒嬌,搞到其他小朋友都很不是滋味。

  如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

  1、學會與同伴交往

  每天放學的時候,媽媽可以多在幼兒園***或者幼兒園門外***呆一會兒,讓寶寶和其他寶寶玩一玩。如果寶寶有牴觸心理,媽媽就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放輕鬆 ,比如問他:“都哪個小朋友是你們班的?那個淘氣的小男孩叫什麼名字?你看他們在玩遊戲,你也去玩吧!”有了媽媽帶領,寶寶會放鬆並且不再害怕。

  2、組織多彩活動,創設交往氛圍。

  家長要注意讓孩子擴大交往範圍。當他們能夠接受別人與他交往時,要給予強化鼓勵,並幫助他們主動與別人交往,從與親戚交往,擴大到與親戚的朋友交往;從與一個同學交往,到與這個同學的朋友交往,逐漸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

  還可以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學交往,併為他們創造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機會。

  組織活動是最好的人際交往心理輔導模式,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獲得參與、獲得發展。

  3、及時鼓勵孩子的交往行為

  幼兒都喜歡被表揚。家長對於不合群的幼兒偶然表現出的良好交往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肯定,並經常與幼兒交流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使幼兒體會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樹立交往的信心。

  4、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

  一般來說,幼兒都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但往往由於交往的方式方法不當,使交往無法繼續,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等不良行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 幼兒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係”、“您好”、“……行嗎?***好嗎?***”、“可以嗎?”、“我們一起玩”等,這些 神奇的話在與人交往時很有效,其次教幼兒學會等待、輪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遇到困難、矛盾試著自己解決等,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