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編中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廣泛流傳的口頭性的、具有藝術虛構性的散文敘事作品而存在,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當做內容題材。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珍珠
相傳,珍珠粉是使西施、楊貴妃等美女保有如玉肌膚的祕密武器。據說慈禧太后每隔十天就要服用一銀匙珍珠粉,數十年從不間斷。她還把香粉揉進珍珠粉,用以護面潤膚。所以慈禧古稀之年仍容貌姣好,並不顯老。現代科學實驗證明,珍珠含有鈣質、十多種氨基酸和鋁、銅、鐵、鎂、鋅、錳、矽、鈦、鍶等微量元素,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其中被稱為珍珠蛋白的蝸殼蛋白氨基酸,具有保溼、抗過敏、調整pH值、活化細胞、抗老化等作用,被視為珍珠最奧妙神奇的成分。珍珠蛋白的組織結構與人體細胞中的蛋白質十分相似,易為人體所吸收,頗具美容功效。珍珠通過人體表皮細胞的吸收,能增強細胞活力,增白面板,防皺嫩膚,抑制人體脂褐素***即老年素***的生長,這就是長久使用珍珠使面板細膩光澤的原因。由於珍珠粉不易被吸收,所以應研為極細末服用。
天然珍珠貝生活于波浪平靜的海灣,全年可採,以12月為多,從海中撈起,剖取珍珠,洗淨即可。人工淡水養殖的無核珍珠,在接種後養殖1年以上,即可採收,但以養殖2年採收的珍珠質量較佳,採收的時間為秋末,因為河蚌分泌珍珠質主要在4~11月份。珍珠以粒大、形圓、珠光閃耀、平滑細膩、斷面有層紋者為佳。
:良馬千匹換《茶經》的傳說
唐朝末年,各路藩王紛紛割據,與朝廷對抗。唐皇為了平息叛亂,急需軍用馬匹。北方的回紇國,出產寶馬,每年派使者到唐朝來,以馬換茶。
這一年,時值金秋,唐使按照過去的慣例,帶上一千多擔上等好茶葉,囤積邊關。
過了兩天,回紇的使者到了,他們帶來了馬匹也囤積在邊關。
唐使站在邊城箭樓上遠眺,只見遠處,白馬似白雲飄揚,黃馬似黃金流動,黑馬似烏龍攪水,紅馬似火球翻滾。好一批戰馬,果然名不虛傳。
唐使心中大喜,開啟邊關大門,迎接回紇使臣。
只聽回紇使臣說道:“今年想與天朝上國換一種製茶的書———《茶經》。”唐使沒有見過這本書,又不好言明,只好順水推舟地問道:“貴國打算用多少馬匹換我們這本書呢?”回使說:“千匹良馬,換取《茶經》。”唐使大吃一驚,忙問:“這是不是國王的旨意?”回使說:“我身為使者,自然代表國王旨意。”兩位使者寫好國約,畫了押。
馬
唐使星夜趕回朝廷,向唐皇稟奏此事。唐皇急傳集賢殿眾學士找那本書。那些起文人學士翻遍了書庫,也沒有找到《茶經》這本書。
這一下唐使急了,因為雙方訂的協議是有期限的。日期一到,換約者受罰不說,唐皇急用的馬匹也就到不了手。唐皇趕緊聚叢集臣商議。太師出班奏本說:“十幾年前,曾聽說有個陸羽,他是品茶名士,因為他是山野之人,誰也沒有重視他,《茶經》也許是他寫的,如今只有到江南陸羽住地去查訪。”
唐皇準了奏,立刻派員先到湖州苕溪邊上。只見陸羽寓居的茅廬早已破敗,追問當地茶農,經茶農指點,官員就趕到杼山妙喜寺去訪問。因為那裡有個和尚和陸羽交遊甚密。
到了妙喜寺,才知道那個和尚早已圓寂。寺中青年方丈說:
“聽師父講過這本《茶經》,陸茶神活著時,就帶到家鄉竟陵去了。”
官員聽後,只得星夜上路,奔赴竟陵。一到竟陵城,就到西塔寺訪問。
西塔寺的和尚說:“茶神在世時,是寫過不少書,聽說他帶到了湖州。”官員連日奔波,一聽,又轉回去了,好不喪氣,一點法子也沒有,只好準備回京師覆命。
他騎在馬上,正準備動身。這時候,只見一秀才攔住馬頭,高聲說:“我是竟陵皮日休,來向朝廷獻寶。”官員問他:
“你有何寶可獻?”皮日休捧出《茶經》三卷,官員真像得了天上星星,連忙滾鞍下馬,雙手捧住,揣在懷裡。
官員說:“我到京師後,向朝廷推舉你,這個《茶經》你可有底卷?”皮日休說:“還有抄本,正在請匠人刊刻。”
官員回朝交了旨。唐使來到邊關,把《茶經》遞給回紇使者。回紇使者好不容易得了無價之寶,立刻將千匹良馬如數點交給唐使。從那以後,《茶經》就傳到外國,有多種文字譯本,直到現在還在研究它呢!
:愛飲茶的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自幼聰穎絕人,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無”二字;五六歲學作詩,九歲時已熟諳聲韻;十五歲得“進士”之名後,便勤奮苦讀: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見,令人佩服。
白居易
白居易雖文采早發,資質過人,卻因家境貧苦,直到28歲才到長安應試,登進士第;31歲再應吏部試,中甲科進士,任祕書省校書郎,因而認識元稹。元和二年***807年***入為翰林學士,並與元稹、李紳等人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不在“嘲風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並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理論。
白居易不僅是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而且是飲茶的行家。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這從他的詩中可以得到印證,詩中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係。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貶江州司馬,寫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遊廬山香爐峰,見到香爐峰下“雲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捨”,於是蓋了一座草堂。後來更在香爐峰的遺愛寺附近開闢一圃茶園,“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遊。雲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獨幽;最愛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繞階流。”***《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悠遊山林之間,與野麋林鶴為伴,品飲清涼山泉,真是人生至樂。
白居易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後索茶,有時睡下還要索茶。他愛茶,每當友人送來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收到紅紙包封的新蜀茶,白居易立即添水煮茶嘗新,並寫詩致謝友人,同時也不忘自誇是識茶之人。既可看到他收到友人寄來的新茶時的興奮心情,也可從“不寄他人先寄我”句看出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此外從《食後》:“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何處堪避暑》:“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閒眠》:“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這些詩中,知道茶已經成了白居易生活的第一需要,“醒後飲茶”
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種生活習慣。
白居易晚年好與釋道交往,自稱“香山居士”。貶江州以來,仕途坎坷,心靈困苦,為求精神解脫,他開始接觸老莊思想與佛法,並與僧人往來,所謂“禪茶一味”,信佛自然與茶更是離不開的。“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詠意》***他吟詩品茶,與世無爭,忘懷得失,以茶溝通儒、道、釋,從中尋求哲理,修煉出達觀超脫、樂天知命的境界。
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放,七月任杭州刺史。到杭州後,白居易修築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舊鑿六井,以便人民汲飲,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愛戴、感念。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閒適、愜意的時刻,由於公事不忙,遂能“起嘗一甌茗,行讀一卷書”,獨自享受品茗、讀書之樂。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詩人更進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在杭州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拒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達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白居易晚年已無意仕途,遂辭官隱居洛陽香山寺,每天與香山僧人往來,自號香山居士。“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詩人在此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守左右的莫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