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的意思
注音 ㄐ一ㄣ ㄍㄨㄟ
拼音 jīn guī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黃金鑄的龜紐官印。唐代官員的一種佩飾。指所佩雜玩之物。
金龜「ㄐ一ㄣ ㄍㄨㄟ」
⒈ 金色的龜。
引《南史·卷六三·王神念傳》:「時有安成望族劉敬躬者,田間得白蛆化為金龜,將銷之,龜生光照室,敬躬以為神而禱之。」
⒉ 金印上的龜形紐。
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金龜紫綬,以彰勳則。」
⒊ 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所佩的金飾龜袋。見《舊唐書·卷四五·輿服志》。
引證解釋
⒈ 黃金鑄的龜紐官印。 漢 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將軍等所用。見《漢官儀》卷下、《漢舊儀補遺》捲上。後泛指高官之印。
引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金龜紫綬,以彰勳則。”
唐 盧照鄰 《失群雁》詩:“金龜全寫 中牟 印,玉鵠當變 萊蕪 釜。”
元 薩都剌 《再贈李溉之學士》詩:“笑擲金龜上酒船,不須影象在 凌煙。”
唐 權德輿 《奉送孔十兄賓客承恩致政歸東都舊居》詩:“角巾華髮忽自遂,命服金龜君更與。”
明 沉鯨 《雙珠記·西市認母》:“珮玎咚,腰掛金龜,近天顏,談道經幃。”
⒉ 唐 代官員的一種佩飾。 唐 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袋。 武后 天授 元年,改內外官佩魚為佩龜。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中宗 初罷龜袋,復佩魚。
⒊ 指所佩雜玩之物。
引唐 李白 《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 賀公,於 長安 紫極宮 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
王琦 注:“金龜蓋是所佩雜玩之類,非 武后 朝內外官所佩之金龜。”
明 何景明 《過寺中飲贈張元德侍御》詩:“腰下金龜在,明朝付酒壚。”
明 徐渭 《賀知章乞鑑湖一曲圖》詩:“幸有雙眸如 鏡水,一逢 李白 解金龜。”
▸ 金龜子
▸ 金龜換酒
▸ 金色
▸ 三足金雞
▸ 三代執金
▸ 篩金
▸ 雀獻金環
▸ 榷金
▸ 卻金暮夜
▸ 裘弊金盡
▸ 群口鑠金
▸ 泉金
▸ 瓊漿金液
▸ 衽金革
▸ 雀金泥
▸ 瓊樓金闕
▸ 裘敝金盡
▸ 三豕金根
▸ 瓊廚金穴
▸ 瓊府金穴
▸ 贍部金
▸ 青金
▸ 辱金
▸ 日進斗金
▸ 賽金花
▸ 瑞金市
▸ 青龍金匱
▸ 輕金屬
▸ 敲金擊石
▸ 瑞光大金塔
▸ 鏘金
▸ 敲金擊玉
▸ 戧金
▸ 鎗金
▸ 鏘金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