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意思

注音 ㄇ一ㄣˊ ㄙㄨˊ

拼音 mín sú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民眾的習慣;民間風俗。

folkway; folk custom;


英文 popular custom

德語 Ethnologie; Völkerkunde

法語 folklor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民俗「ㄇㄧㄣˊ ㄙㄨˊ」

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

造句臺灣由於特殊地理環境及歷史背景,產生豐富多元的民俗特色。

國語辭典修訂本

民俗「ㄇ一ㄣˊ ㄙㄨˊ」

⒈  人民百姓的風俗習慣與傳統。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
《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民俗渾噩。」

民風 習俗

引證解釋

⒈  人民的風俗習慣。

《韓非子·解老》:“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
《史記·循吏列傳》:“楚 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
宋 范仲淹 《睦州謝上表》:“然後上下同心,致君親如 堯 舜 ;中外有道,躋民俗於 羲皇。”
清 薛福成 《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⒉  民眾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等情況。

《管子·正世》:“古之慾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宋 張孝祥 《正提刑啟》:“疇昔熟於條教,莫先圖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當益厲官常之守。”
清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奮白筆,書盈尺之紙,為國家陳民俗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