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滯的意思

注音 ㄩㄥ ㄓˋ

拼音 yōng zhì

基本釋義

⒈  阻隔;堵塞。

⒉  謂被壓抑而不得志。

⒊  積壓。

國語辭典修訂本

壅滯「ㄩㄥ ㄓˋ」

⒈  壅塞不通。也作「壅塞」。

《晉書·卷六六·陶侃傳》:「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鏡花緣·第三五回》:「根源既清,中無壅滯,自然不至為患了。」

⒉  抑鬱不得志。

《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故下土無壅滯之士,國朝無專貴之人。」

引證解釋

⒈  阻隔;堵塞。

《魏書·太宗紀》:“九州之民,隔遠京邑,時有壅滯,守宰至不以聞。”
《鏡花緣》第三五回:“根源既清,中無壅滯,自然不至為患了。”
瞿秋白 《餓鄉紀程》九:“好一似病人四肢困頓……血氣壅滯,顏色死灰,奄奄就斃了。”

⒉  謂被壓抑而不得志。

《後漢書·仲長統傳》:“故下土無壅滯之士,國朝無專貴之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先恭王家訓》:“凡執權者,宜開人生路,不可博公直之名,致裁抑仕途,使進取之士壅滯怨望。”

⒊  積壓。

《周書·獨孤信傳》:“先是,守宰闇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訟,歷年不能斷決。及 信 在州,事無壅滯。”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擇官》:“比來尚書省詔敕稽停,文案壅滯,臣誠庸劣,請述其源。”
明 劉基 《送月忽難明德江浙府總管謝病去官序》:“下車訪民瘼,按宿獄,凡壅滯不決者,皆笳鼓之徒。”
清 魏源 《籌鹺篇》:“其在四界內者,如所指州縣鹽過壅滯,許其就地呈明,改運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