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意思

注音 ㄌㄨㄥˊ ㄇㄣˊ ㄕˊ ㄎㄨ

拼音 lóng mén shí kū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在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河兩岸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前後,延續至唐代。以唐代開元以前最多。現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佛龕七百八十五個、造像十萬尊。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看經寺等,尤以奉先寺盧舍那佛(高1714米)最著名。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語辭典修訂本

龍門石窟「ㄌㄨㄥˊ ㄇㄣˊ ㄕˊ ㄎㄨ」

⒈  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分佈於河南省洛陽城南伊水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鑿,延至唐代,歷時四百多年。雕刻刀法圓熟細膩,佛像表情自然生動。

引證解釋

⒈  中國 著名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分佈在 河南 洛陽 城南 伊水 入口處兩岸的 龍門山 ( 西山 )和 香山 ( 東山 )。開鑿於 北魏 太和 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 洛陽 後,至 唐 代,歷時四百餘年。以 唐 代 開元 (公元713年-741年)以前的最多。現存石窟1,352個,龕785個,造像97,000餘尊,題記3,860種。雕刻刀法圓純精緻,佛像表情生動。後因遭受帝國主義分子的破壞,較小佛像十之八九都失去了頭部,著名的兩塊《帝后禮佛圖》浮雕也被盜走。解放後設立龍門保管所,進行修整和保管。也稱 伊闕 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