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議的意思

注音 ㄅㄛˊ 一ˋ

拼音 bó yì

基本釋義

⒈  對別人主張、建議進行辯駁(多指書面的)

correct;

⒉  駁斥別人時提出的意見(多指書面的)

祖沖之勇敢地進行了辯論,寫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駁議,指《辯戴法興難新曆》

⒊  臣屬向皇帝上書的一種,多指在書中駁斥別人的意見。如:柳宗元的《駁復仇議》

國語辭典修訂本

駁議「ㄅㄛˊ 一ˋ」

⒈  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稱為「駁議」。也作「駮議」。

《東觀漢記·卷一七·宋均傳》:「數納策謀,每駁議,未嘗不合上意。」
《後漢書·卷四三·朱暉傳》:「國家樂聞駁議,黃髮無愆,詔書過耳,何故自系?」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駮議”。

⒉  古時臣屬向皇帝上書的名稱之一。就他人所論而予以辯駁。

漢 蔡邕 《獨斷》捲上:“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
《後漢書·應劭傳》:“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迄至 有漢,始立駁議……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後臺省駮議恐隳縣官法,遂寢其行。”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漢 定禮儀,書亦四品:章有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別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

⒊  猶異議。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斗》:“‘到 範墓 去糶沒有好處’,同伴間也提出了駁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