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隔的意思
注音 ㄌㄟˋ ㄍㄜˊ
拼音 lèi gé
基本釋義
⒈ 音韻學術語。凡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有重脣、輕脣或舌頭、舌上之異,叫做“類隔切”。隔者隔礙之謂,二者聲不同類。故名。然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如“篇,芳連切”,“篇”屬重脣音“滂”p〔p'〕母,“芳”屬輕脣音“敷”〔f'〕母。其實古無輕脣和舌上音,“篇”和“芳”都是“滂”母。唐宋人不知古音,謂之“類隔”,蓋出於誤會。
類隔「ㄌㄟˋ ㄍㄜˊ」
⒈ 音韻學上指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有重脣、輕脣或舌頭、舌上的不同,稱為「類隔切」。切語上字與被切之字古音本相同,但後世演變成不同的聲類,因而造成切語不合的現象,即稱為「類隔」。
引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如方、府、甫、武、符等,古人皆讀重脣,後儒不識古音,謂之類隔,非古人意也。」
引證解釋
⒈ 音韻學術語。凡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有重脣、輕脣或舌頭、舌上之異,叫做“類隔切”。隔者隔礙之謂,二者聲不同類。故名。然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如“篇,芳連切”,“篇”屬重脣音“滂”p﹝p‘﹞母,“芳”屬輕脣音“敷”﹝f‘﹞母。其實古無輕脣和舌上音,“篇”和“芳”都是“滂”母。 唐 宋 人不知古音,謂之“類隔”,蓋出於誤會。
引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古人皆讀重脣,後儒不識古音,謂之類隔,非古人意也。”
王國維 《藝林·五聲說》:“《韻英》諸書原本 秦 音,至其著書之方法,異於《陸韻》者有二:一改類隔切為音和切;二細分五音之清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