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躕的意思
注音 ㄔˊ ㄔㄨˊ
拼音 chí chú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例搔首踟躕。——《詩·邶風·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
英hesitate; waver;
⒉ 也作“踟躇”
相似詞
相反詞
國語辭典簡編本
踟躕「ㄔˊ ㄔㄨˊ」
徘徊不前的樣子。
造句對於公司的調任,他踟躕不前,不知是否該答應。
踟躕「ㄔˊ ㄔㄨˊ」
⒈ 徘徊不前的樣子。
引《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桑》:「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近躊躇
⒉ 相連線的樣子。
引《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閒宴,東序重深而奧祕。」
⒊ 一種古代接漏刻水的盛器。
引《初學記·卷二五·器物部·漏刻》:「殷夔漏刻法曰:『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躕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註入踟躕經緯之中。』」
引證解釋
⒈ 見“踟躕”。亦作“踟跦”。亦作“踟躕”。亦作“踟躇”。
⒉ 徘徊不前貌;緩行貌。
引《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文選·成公綏<嘯賦>》:“逍遙擕手,踟跦步趾。”
一本作“踟躕”。 李周翰 注:“踟躕,緩行貌。”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苻堅 為 慕容衝 所襲, 堅 馳騧馬,墮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躕臨澗,垂鞍與 堅,堅 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 堅 援之得登岸而走 廬江。”
唐 戴叔倫 《感懷》詩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鴻漸》:“日既暮,踟躇曠野,無所歸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個大城裡,當黃昏,當深夜,往往喜歡獨自踟躕在那些長長的平直的大街上。”
⒊ 猶豫;遲疑。
引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沫水》:“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後,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筍》詩:“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清 侯方域 《與吳駿公書》:“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龔自珍 《奴史問答》:“主人中夜起,彈琴對燭神踟躕。”
李健吾 《末一個女人》:“給一個土匪修墳,這種光景我們從來還沒有經過;我們踟躕著,臊起來。”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會, 李阿虎 踟躇著想什麼,但是他終於下了決心。”
⒋ 逗留;歇息。
引《太平廣記》卷四九〇引 唐 王洙 《東陽夜怪錄》:“自虛 恃所乘壯,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於 赤水 店俟宿,聊踟躕焉。”
唐 沉既濟 《任氏傳》:“鄭子 隨之東,至 樂遊園,已昏黑矣。見一宅,土垣車門,室宇甚嚴。白衣將入,顧曰:‘願少踟躕。’而入。”
宋 歐陽修 《再至汝陰三絕》之三:“十四五年勞夢寐,此時才得少踟躕。”
⒌ 須臾;瞬間。
引南朝 樑 何遜 《與蘇九德別》詩:“踟躇暫舉酒,倐忽不相見。”
《魏書·蕭衍傳》:“運神器於顧眄,定寶命於踟躕。”
宋 蘇軾 《和劉柴桑》:“萬刼互起滅,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⒍ 相連貌。
引《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閒宴,東序重深而奧祕。”
李善 注:“踟躕,相連貌。”
南朝 樑 江淹 《靈丘竹賦》:“窓崢嶸而緑色,戶踟躕而臨空。”
⒎ 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引《初學記》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躕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註入踟躕經緯之中。”
⒏ 梭的別稱。
引元 龍輔 《女紅餘志》捲上:“梭,一名踟躕。”
清 王士禛 《蠶詞》之三:“白葦與儂作璘藉,黃金與儂作踟躇。”
自注:“踟躇,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