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風發的意思

注音 ㄔㄨㄛ ㄌ一ˋ ㄈㄥ ㄈㄚ

拼音 chuō lì fēng fā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形容雄辯恣肆;議論縱橫。

⒉  形容精神振奮;鬥志昂揚。

國語辭典修訂本

踔厲風發「ㄔㄨㄛ ㄌ一ˋ ㄈㄥ ㄈㄚ」

⒈  形容文章議論奮揚,氣勢蓬勃。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元史·卷一九〇·儒學傳二·劉詵傳》:「詵為父,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厲風發之狀。」

引證解釋

⒈  形容雄辯恣肆;議論縱橫。

唐 韓愈 《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清 錢謙益 《封監察御史謝府君墓誌銘》:“君少秀出,及壯砥礪,枕籍書詩,穿穴窒疑,踔厲風 發,作為文章。”
亦作“踔厲駿發”。 清 汪琬 《<安南日記>序》:“試讀其所與國王書,後先援據故事,踔厲駿發,爛然明析。”

⒉  形容精神振奮;鬥志昂揚。

《明史·李文忠傳》:“文忠 器量沉巨集,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
徐興業 《金甌缺》第二部第二五章:“它是踔厲風發,充滿信心的。”
亦作“踔厲奮發”。 孫中山 《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衝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大陸報論對內尤急於對外》:“華 人因鑑於國家之危險,而踔厲奮發,一變其冷漠罔覺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