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的意思

注音 ㄏㄨˊ ㄙㄨˋ

拼音 hú sù

基本釋義

⒈  恐懼得發抖。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申大頭觳觫惶恐,只是跪在地下磕頭。——清·李伯元《文明小史》

shake; tremble from fear;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觳觫「ㄏㄨˊ ㄙㄨˋ」

因恐懼而顫抖的樣子。

造句那血肉模糊的車禍現場,讓路過的人莫不驚惶觳觫

國語辭典修訂本

觳觫「ㄏㄨˊ ㄙㄨˋ」

⒈  因恐懼而顫抖的樣子。

《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只覺得他神氣不好,十分疑懼,不免露出觳觫的樣子來。」

引證解釋

⒈  恐懼戰慄貌。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趙岐 注:“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
《梁書·王僧孺傳》:“解網祝禽,下車泣罪,愍茲奊詬,憐其觳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曾 觳觫哀啼,竄蹟無路。”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俘虜是一位青年人,三十歲左右,一眼看去,倒也並不怎麼猛惡,反而有點觳觫的神氣。”

⒉  借指牛。

唐 皎然 《送顧處士歌》:“門前便取觳觫乘,腰上還將鹿盧佩。”
宋 陸游 《舟中作》詩:“斷岸飲觳觫,清波跳噞喁。”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園雜興》詩:“土脈正融催觳觫,林陰微合聽鉤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人行其中,宛若畫圖,時見牧人簑笠御觳觫歸村落間,邈然有 吳 越 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