襜褕的意思

注音 ㄔㄢ ㄩˊ

拼音 chān yú

基本釋義

⒈  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

國語辭典修訂本

襜褕「ㄔㄢ ㄩˊ」

⒈  直襟的單衣。

《漢書·卷七一·雋不疑傳》:「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
《文選·張衡·四愁詩四首之三》:「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引證解釋

⒈  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參閱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五章第一節。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 三年, 武安侯 坐衣襜褕入宮,不敬。”
司馬貞 索隱:“襜,尺佔反。褕音踰。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
《漢書·雋不疑傳》:“始元 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 衛太子。”
顏師古 注:“襜褕,直裾襌衣。”
《漢書·何並傳》:“林卿 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
顏師古 注:“襜褕,曲裾襌衣也。”
唐 李白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詩:“披君貂襜褕,對君白玉壺。”
清 姚鼐 《仇英<明妃圖>》詩:“中有襜褕擁獨騎,落日黃沙萬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