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內的意思

注音 一ㄚˊ ㄋㄟˋ

拼音 yá nèi

基本釋義

⒈  唐代稱擔任警衛的官員,五代和宋初這種職務多由大臣子弟擔任,後來泛指官僚的子弟。

恰待下拳時,認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水滸傳》

palace guard;

國語辭典修訂本

衙內「一ㄚˊ ㄋㄟˋ」

⒈  官衙之內。

《舊唐書·卷一二·德宗本紀上》:「己亥,敕左右衛上將軍、大將軍並於衙內宿。」

⒉  對貴家子弟、官僚子弟的稱呼。

元·李文尉《燕青博魚·第一折》:「滿城百姓盡聞名,喚做有權有勢楊衙內。」
《水滸傳·第七回》:「恰待下拳打時,認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內。」

⒊  職官名。唐代的禁衛官,唐末宋初藩鎮相沿以親子弟領衙內之職,如衙內都指揮、衙內都監使。

引證解釋

⒈  宮禁之內。

《舊唐書·德宗紀上》:“己亥,敕左右衛上將軍、大將軍,並於衙內宿。”

⒉  五代 及 宋 初,藩鎮的親衛官有衙內都指揮使、牙內都虞侯等,多以子弟充任。“牙”訛變為“衙”。後因稱官府的子弟為衙內。

宋 孔平仲 《珩璜新論》卷四:“或以衙為廨舍,早晚聲鼓,謂之衙鼓,報牌謂之衙牌,兒子謂之衙內。”
《水滸傳》第七回:“恰待下拳時,認的是本管 高太尉 螟蛉之子 高衙內。”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保正道:‘這等是衙內了。請問當時乳名,可記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