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意思

注音 ㄒ一 ㄕㄨㄞˋ

拼音 xī shuài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蟋蟀科的跳躍昆蟲的通稱,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發出唧唧聲而著稱。觸角較身軀為長。

cricket;


英文 cricket (insect)​

德語 Grille (S)​, Heimchen (S)​

法語 grill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蟋蟀「ㄒㄧ ㄕㄨㄞˋ」

動物名。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體型圓長,為黑褐色,觸角細長,後肢長而大,善於跳躍。雄蟲翅上有發聲器,以兩翅摩擦而發聲。性好鬥,怕光,棲身於土穴或石礫下,以植物為食,是農作物的害蟲。

造句蟋蟀的叫聲,讓人聽起來昏昏欲睡。 △懶婦、蛐蛐兒、趨趨、促織、吟蛩、王孫 ◎

國語辭典修訂本

蟋蟀「ㄒ一 ㄕㄨㄞˋ」

⒈  動物名。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屬節肢動物。體型圓長,為黑褐色,觸角細而長,後肢長大,善於跳躍。雄蟲翅上有發聲器,以兩翅摩擦而發聲。性好鬥。蟋蟀本性怕光,棲身於土中或石礫下,以植物為食,是農作物的害蟲。

⒉  《詩經·唐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蟋蟀,刺晉僖公也。」或亦指歲暮宴樂之詩 。首章二句為:「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引證解釋

⒈  亦作“螅蟀”。

⒉  昆蟲名。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於跳躍。雄的善鳴,好鬥。也叫促織。

《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逸周書·時訓》:“螅蟀居闢。”
朱右曾 校釋:“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飛,但居壁上。闢、壁同。”
葉聖陶 《隔膜·母》:“風也不起,蟋蟀也不叫,花間小蟲跳躍的微聲也沒有。”

⒊  《詩·唐風》篇名。小序謂刺 晉僖公 “儉不中禮”。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印段 賦《蟋蟀》。

趙孟 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文選·張衡<西京賦>》:“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
薛綜 注:“《蟋蟀》,《唐》詩刺儉也,言獨為節愛,不念《唐》詩所刺邪!”
唐 韓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詩:“地失嘉禾處,《風》存《蟋蟀》辭。”

⒋  象聲詞。

清 採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同伴中但聞樓板蟋蟀聲,如相擁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