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如的意思

注音 ㄇ一ㄝˋ ㄖㄨˊ

拼音 miè rú

基本釋義

⒈  微細;沒有什麼了不起。

⒉  猶不如,不及。

國語辭典修訂本

蔑如「ㄇ一ㄝˋ ㄖㄨˊ」

⒈  輕視。

《魏書·卷三三·谷渾傳》:「趣舍不與己同者,視之蔑如也。」

引證解釋

⒈  微細;沒有什麼了不起。

《漢書·東方朔傳贊》:“而 揚雄 亦以為 朔 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
顏師古 注:“言辭義淺薄,不足稱也。”
《晉書·江灌傳》:“灌 性方正,視權貴蔑如也,為大司馬 桓溫 所惡。”
《明史·循吏傳敘》:“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 仁 宣 之盛,邈乎不可復追,而 太祖 之法蔑如矣。”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故一劍之力,即其權利,國家之法度,社會之道德,視之蔑如。”

⒉  猶不如,不及。

《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雖 伊尹 格於皇天, 周公 光於四海,方之蔑如也。”
李周翰 注:“伊尹 之高德上至皇天, 周公 之明德遠照於四海,比之 曹公 則無如德者若此。”
南朝 樑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昔 沛獻 訪對於 雲臺,東平 齊聲於 楊 史,淮南 取貴於食時, 陳思 見稱於七步,方斯蔑如也。”
《南史·齊紀上·高帝》:“高勳至德,振古絶倫,雖 保衡 翼 殷,博陸 匡 漢,方斯蔑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