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然的意思

注音 ㄙㄨㄥˇ ㄖㄢˊ

拼音 sǒng rán

基本釋義

⒈  高聳貌。

⒉  驚懼貌。聳,通“悚”。

⒊  詫異貌。聳,通“悚”。

⒋  敬畏貌。聳,通“竦”。

國語辭典修訂本

聳然「ㄙㄨㄥˇ ㄖㄢˊ」

⒈  形容懼怕。

《後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

⒉  形容高立。

宋·歐陽修〈豐樂亭記〉:「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

引證解釋

⒈  高聳貌。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嶽之尊,端然御極,聳然正位,靜然而聽,凝然而視。”
唐 馮贄 《雲仙雜記》卷三:“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節為貴,而此君面目聳然。’”
按,此君謂竹。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其上 豐山,聳然而特立。”

⒉  驚懼貌。聳,通“悚”。

《後漢書·蔡邕傳》:“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
《舊唐書·李德裕傳》:“何弘敬、王元逵 承詔,聳然從命。”
宋 蘇舜欽 《上三司副使段公書》:“時始至此邑,鄙懷聳然,自謂今職在甸內,去京師不數舍,朝有施為而夕聞焉。”
《三國演義》第八九回:“只見 蜀 兵安然無事,大桶小擔,搬運水漿,飲馬造飯。 朵思 見之,毛髮聳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那鬼的叫聲突然到我腳邊上來叫了!這真是使我全身的毛骨都聳然起來。”

⒊  詫異貌。聳,通“悚”。

宋 蘇軾 《答黃魯直書》:“軾始 見足下詩文於 孫莘老 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隆冬披紙裘,客有就訪,亦欣然延納,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⒋  敬畏貌。聳,通“竦”。

唐 司空圖 《疑經後述》:“孫郃 自 淮陽 緘所著新文而至,愚雅以 孫 文不尚辭,待之頗易,乃見其《卜年論》,又聳然加敬。”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師素不為辭章,及升堂諭眾,隨意而言,悉成文理,勸戒深切,聽者聳然。”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仁宗 聞其名,欲召見,會寇入 平涼,詔圖形以進,於是天下始聳然畏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