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朒的意思

注音 ㄙㄨㄛ ㄋㄩˋ

拼音 suō nǜ

基本釋義

⒈  行動遲緩貌;退縮不前貌。

國語辭典修訂本

縮朒「ㄙㄨㄛ ㄋㄩˋ」

⒈  農曆朔日,月見東方稱為「縮朒」。

⒉  退縮不前。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王侯率多縮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朓者一,此其效也。」

引證解釋

⒈  行動遲緩貌;退縮不前貌。

《說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當 春秋 時,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
《明史·張任學傳》:“時群盜縱橫,而諸將縮朒不敢擊。”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孔宥函太僕詩》:“諸作導源 少陵 《諸將》,直書時事,激切悲涼。而督師之縮朒,抽釐之繁瑣,尤不惜痛哭言之。”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將領相顧推諉而莫前,鄉農至以從軍為戒,聞與倭戰,即縮朒不應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