籧篨的意思

注音 ㄑㄨˊ ㄔㄨˊ

拼音 qú chú

基本釋義

⒈  粗竹蓆。

⒉  亦作“籧蒢”。有醜疾不能俯身的人。

國語辭典修訂本

籧篨「ㄑㄨˊ ㄔㄨˊ」

⒈  一種粗的竹蓆,由竹或葦所編成。

⒉  人體臃腫、不能下俯的病。

《詩經·邶風·新臺》:「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引證解釋

⒈  粗竹蓆。

《方言》第五:“簟,其粗者謂之籧篨。”
《晉書·皇甫謐傳》:“以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床上。”
《隋書·刑法志》:“﹝ 齊文帝 ﹞嘗幸 金鳳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編籧篨為翅,命之飛下,謂之放生。墜皆致死,帝視之為歡笑。”
宋 王安石 《獨飯》詩:“窗明兩不借,榻淨一籧篨。”
清 方文 《大孤塘阻雪》詩:“臥困籧篨中,唧唧聞嘆聲。”

⒉  亦作“籧蒢”。有醜疾不能俯身的人。

《詩·邶風·新臺》:“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毛 傳:“籧篨,不能俯者。”
《北史·陽固傳》:“有詭其行,有佞其音,籧篨戚施,邪媚是欽,既讒且妬,以逞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