稊稗的意思
注音 ㄊ一ˊ ㄅㄞˋ
拼音 tí bài
基本釋義
⒈ 一種形似谷的草。
稊稗「ㄊ一ˊ ㄅㄞˋ」
⒈ 兩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稗生於水田溼地,莖粗大,高約一、二公尺,苗葉似穇子,細長而漸尖,邊緣有細鋸齒。初秋開花,殼上有芒,為綠色或紫色。子如黍粒大小,茶褐色。可磨做麵食,或為家畜飼料。稊類似稗,穗像粟,生於荒地。
引《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澧州樂普山元安禪師》:「肌骨異芻蕘,稊稗終難映。」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三·谷部·稗》:「五穀不熟,不如稊稗。稊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烏禾也。」
引證解釋
⒈ 一種形似谷的草。
引《莊子·知北遊》:“東郭子 問於 莊子 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 曰:‘在稊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薰蕕任盛貯,稊稗莫超踰。”
▸ 稗稊
▸ 雀稗
▸ 清稗類鈔
▸ 偏稗
▸ 蒲稗
▸ 艿稗
▸ 枯楊生稊
▸ 枯楊之稊
▸ 精稗
▸ 谷稗
▸ 穇稗
▸ 秕稗
▸ 稗子
▸ 稗政
▸ 稗野
▸ 稗小
▸ 稗說瑣語
▸ 稗說
▸ 稗士
▸ 稗史
▸ 稗實
▸ 稗沙門
▸ 稗人
▸ 稗糲
▸ 稗記
▸ 稗官野史
▸ 稗官小說
▸ 稗官詞
▸ 稗官
▸ 稗販
▸ 稗飯
▸ 稗耳販目
▸ 稗乘
▸ 稗草
▸ 稗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