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的意思

注音 ㄔㄜ ㄑㄨˊ

拼音 chē qú

基本釋義

⒈  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種蛤,有時重250千克以上,肉可食。

tridacna;

國語辭典修訂本

硨磲「ㄔㄜ ㄑㄨˊ」

⒈  動物名。一種蛤類。軟體動物硨磲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貝,長者可達一公尺,厚達二十五公分,殼表有五個粗褶,生活於熱帶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殼可作裝飾品。

引證解釋

⒈  次於玉的美石。

《廣雅·釋地》:“蜀石、碝、玫、硨磲……石之次玉。”

⒉  軟體動物,棲息熱帶海洋中。肉可食用。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長可達一米,可制器皿及裝飾品。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硨磲》:“南海 有蚌屬曰硨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許,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為貴。”

⒊  指其介殼。古稱七寶之一。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魏武帝 以瑪瑙石為馬勒,硨磲為酒椀。”
明 屠隆 《曇花記·西遊淨土》:“嵌珊瑚硨磲瑪瑙,光射月輪孤。”
清 朱彝尊 《贈許容》詩:“吾生好奇頗嗜此,硨磲犀象羅笥中。”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這洋槍隊過完之後,還有一個押隊官,戴著硨磲頂子,騎著馬。”

⒋  特指酒杯。

明 屠隆 《綵毫記·展武相逢》:“斬頭顱報怨都城,把硨磲使酒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