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意思
注音 ㄉㄥ ㄍㄠ
拼音 dēng gāo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英ascend a height;
國語辭典簡編本
登高「ㄉㄥ ㄍㄠ」
1.登上高處。
造句登高望遠
2.指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山的習俗。
造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源自古代為避禍而上山的傳說。
登高「ㄉㄥ ㄍㄠ」
⒈ 登上高處。
引《禮記·曲禮上》:「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史記·卷二七·天官書》:「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里。」
⒉ 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蓋本於此。」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證解釋
⒈ 升至高處。
引《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劉基 《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
郁達夫 《採石磯》:“這樣的唸了一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⒉ 指農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 南朝 樑 吳均 《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汝南 桓景 隨 費長房 遊學累年。 長房 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 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引長房 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
⒊ 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引晉 陶潛 《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南朝 樑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登高賦詩。”
《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陽。 石虎 《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 桓溫 參軍 張望 有《七日登高》詩, 韓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云‘眾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⒋ 錦的別名。
引晉 陸翽 《鄴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
北周 庾信 《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鄴 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 平陽 採桑之津,躬勞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