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縮的意思

注音 ㄙㄜˋ ㄙㄨㄛ

拼音 sè suō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身體因寒冷、驚恐等而蜷縮、抖動。

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風箏》
他瑟瑟縮縮地走到任天華面前。——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cower; curl up with cold;

國語辭典簡編本

瑟縮「ㄙㄜˋ ㄙㄨㄛ」

因寒冷或害怕而蜷縮身體的樣子。

造句他因為害怕,而瑟縮在牆角的一邊。

國語辭典修訂本

瑟縮「ㄙㄜˋ ㄙㄨㄛ」

⒈  蜷縮,不伸展的樣子。

《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聊齋志異·卷二·陸判》:「眾睹之,瑟縮不安於座。仍請負去。」

⒉  猶豫遲緩的樣子。

唐·牛僧孺〈崔相國群家廟碑〉:「九州歲貢,瑟縮不集。」

⒊  狀聲詞。形容風雨的聲音。

宋·蘇軾〈洞庭春色賦〉:「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

引證解釋

⒈  收縮;蜷縮。

《呂氏春秋·古樂》:“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陳奇猷 集釋:“瑟縮猶言收縮。筋骨收縮,故不達。”
宋 王安石 《和錢學士喜雪》:“山鴉瑟縮相依立,邑犬跳梁未肯歸。”
清 姚燮 《賣菜婦》詩:“棉衣已典,無錢不可贖,嬌兒瑟縮抱娘哭。”
魯迅 《野草·秋野》:“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⒉  遲緩;遲疑。

唐 牛僧孺 《相國崔群家廟碑》:“九州歲貢,瑟縮不集。”
明 宋濂 《恭跋御賜詩後》:“臣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⒊  象聲詞。形容風雨之聲。

宋 蘇軾 《洞庭春色賦》:“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
元 揭傒斯 《黃鵠山聽雨得清字》詩:“瀟灑鬆上來,瑟縮花間鳴。”
王闓運 《到廣州與婦書》:“乳枝磬落,松風瑟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