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ㄥ ㄒ一ㄥ

拼音 xīng xīng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一種大型的素食性樹棲類人猿,產於婆羅州和蘇門答臘的低溫沼澤地帶森林內,體型約有大猩猩的三分之二大,特徵是耳朵小,面板棕色,長而稀疏的紅棕色毛,很長的臂,臉、手、足裸出。

orangutan;


英文 orangutan

德語 Orang-Utan (eine Primatengattung aus der Familie der Menschenaffen, lat: Pongo)​ (S, Bio)​

法語 orang-outan, singe

國語辭典簡編本

猩猩「ㄒㄧㄥ ㄒㄧㄥ (變)ㄒㄧㄥ ˙ㄒㄧㄥ」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猩猩科。毛赤褐色,顏面裸出,身長四尺或五尺,臂長,下肢短。多待在樹上,動作緩慢從容,以果實為食。

造句動物園中的猩猩,是小朋友最喜愛的動物。 ◎

國語辭典修訂本

猩猩「ㄒ一ㄥ ㄒ一ㄥ」

⒈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猩猩科。毛赤褐色,顏面裸出,身長四、五尺,手長及地,下肢短,性猛有力。也作「狌狌」。

引證解釋

⒈  哺乳動物。體高可達4米。臂長,頭尖,吻突,鼻平,口大。全身有赤褐色長毛,沒有臀疣。樹棲,主食果實。能在前肢幫助下直立行走。古亦指猿猴之類。

《禮記·曲禮上》:“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唐 李白 《遠別離》詩:“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
清 朱彝尊 《送陳舍人歸黃岡》詩:“暇搜耆舊文,筆禿猩猩毛。”

⒉  指猩猩血。亦借指鮮紅色。

唐 皮日休 《重題薔薇》詩:“濃似猩猩初染素,輕如燕燕欲凌空。”
《水滸傳》第三四回:“﹝ 秦明 ﹞盔上紅纓飄烈焰,錦袍血染猩猩,連環鎖甲砌金星。”
《紅樓夢》第四九回:“正説著,只見他屋裡的小丫頭子送了猩猩氊斗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