牓子的意思

注音 ㄅㄤˇ ㄗˇ

拼音 bǎng zǐ

基本釋義

⒈  札子,奏摺。

⒉  指便條。

⒊  告示。

國語辭典修訂本

牓子「ㄅㄤˇ ㄗˇ」

⒈  折帖之類,古代用以陳述事情,或謁人時,寫姓名、頭銜在上面,託守門者通報,以求引見。

《新唐書·卷一六七·王播傳》:「帝嘗以疑事令使者口質,起見牓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號曰寫宣。」

⒉  告示。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歲餘,至潯陽郡,見竹戶上有紙牓子,雲『召傭者』。」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這漢上嶽十年,打盡天下使棒的,一連三年無對,今年又是沒對,那利物有一千貫錢,都屬他,對面壁上貼的是沒對牓子。」

引證解釋

⒈  札子,奏摺。

唐 王建 《宮詞》之五九:“自寫金花紅牓子,前頭先進鳳凰衫。”
《新唐書·王起傳》:“帝嘗以疑事令使者口質, 起 具牓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號曰《寫宣》。”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唐 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牓子,亦謂之録子,今謂之札子。”

⒉  指便條。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士大夫交謁,祖宗時用門狀…… 紹興 初乃用牓子,直書銜及姓名。”

⒊  告示。

唐 李公佐 《謝小娥傳》:“歲餘,至 潯陽郡,見竹戶上有紙牓子,雲‘召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