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的意思
注音 ㄈㄚˇ ㄑㄨ
拼音 fǎ qū
基本釋義
⒈ 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後與漢族的清商樂結合,並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鍾、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攙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法曲「ㄈㄚˇ ㄑㄨ」
⒈ 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於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
引《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⒉ 唐玄宗設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
引清·汪兆鏞〈憶舊遊·隱林梢半形〉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引證解釋
⒈ 一種古代樂曲。 東晉 南北朝 稱作法樂。因其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後與 漢族 的清商樂結合,並逐漸成為 隋 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鍾、磬、幢簫、琵琶。至 唐 朝又攙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引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 華清 隨至尊。”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遊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
吳梅 《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淒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説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