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的意思

注音 ㄇ一ㄣˊ ㄅ一ㄥ

拼音 mín bīng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性人民武裝組織。也稱其成員。

militia,people’s militia;

⒉  古時稱列入兵籍,平日從事農業生產,戰時應召入伍的農民。


英文 people's militia, militia, militiaman

德語 Miliz, Volksmiliz (S)​, Milizionär, Milizsoldat (S)​

法語 milice, armée de milic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民兵「ㄇㄧㄣˊ ㄅㄧㄥ」

由人民組織而成的武裝部隊。

造句綠林兵是西漢末年反對王莽政權的民兵

國語辭典修訂本

民兵「ㄇ一ㄣˊ ㄅ一ㄥ」

⒈  由人民組織而成的武裝部隊。平時將軍事教育實施於民間,使國民具有一定的軍事知識及技能,遇戰時組織起來編成部隊,擔任戰鬥任務,稱為「民兵」。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臨敵則驅民兵在前,名曰『敢死隊』,賊勢浩大。」

引證解釋

⒈  古時指鄉兵,列入兵籍,有事則徵召入伍。

《資治通鑑·後唐明宗長興元年》:“董璋 閲集民兵,皆剪髮黥面,復於 劍門 北置 永定關,佈列烽火。”
《玉海》卷一三九引《慶曆兵錄》:“凡軍有四:……四曰民兵,農之徤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補,歲一閲焉。”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可速招募民兵, 亮 自教之,可以待敵。”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歐陽文忠公文》:“御邊非參用民兵,不可習其地利,知賊虛實。”

⒉  指民間組織的武裝。

⒊  今指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性的人民武裝組織。亦指這種組織的成員。

邵子南 《地雷陣》:“組織民兵,他當了武委會主任,又改為中隊長。”
邵子南 《地雷陣》:“吃罷飯, 李勇 就到中隊部去,集合民兵,整理爆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