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類的意思
注音 ㄅ一ˇ ㄌㄟˋ
拼音 bǐ lèi
基本釋義
⒈ 整理,按類排比。仿效;效法。比照舊例。相類,相似。比方,比喻。比擬;比較。
引證解釋
⒈ 整理,按類排比。
引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禮教》:“然終不免為策括者,以其無心得而但知比類以求備也。”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禮教》:“禮家講求於纂輯比類,大抵於五典六儀之原多未詳析,總緣誤識以儀為禮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轉語之所以貴,因以比類,慮得六例。”
謝覺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類’,拿現在話講,是‘調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⒉ 仿效;效法。
引《禮記·樂記》:“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
孔穎達 疏:“比謂比擬善類,以成己身之美行。”
《國語·周語下》:“其後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
韋昭 注:“類,亦象也。”
⒊ 比照舊例。
引《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大小,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
孔穎達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隨曰類。”
《漢書·文帝紀》:“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後漢書·範升傳》:“《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類,亦希置立。”
⒋ 比方,比喻。
引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頌讚》:“及 三閭 《橘頌》,情采芬芳,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三章》詩序:“文也者,非雲尚形似,牽比類,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貞 《<何大復先生集>序》:“其緣情即象,觸物比類,靡所不遂。”
⒌ 比擬;比較。
引唐 方幹 《送道人歸舊巖》詩:“若把古今相比類,姓 丁 仙鶴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書》:“某因詣上閤,陳所見十事……其五事言內修其德,且引 漢文帝 時事蹟以為比類。”
《資治通鑑·唐德宗貞元十年》:“定估比類當今時價,加賤減貴,酌取其中,總計合稅之錢,折為布帛之數。”
⒍ 相類,相似。
引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晉 幹寶 《<搜神記>序》:“衛朔 失國,二《傳》互其所聞; 呂望 事 周,子長 存其兩説。若此比類,往往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