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的意思
注音 ㄅㄣˇ ㄇㄛˋ
拼音 běn mò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樹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原委。
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
英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⒉ 主次,先後。
英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英文 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s and outs,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德語 das A und O, von A bis Z, Anfang bis Ende
法語 le commencement et la fin, racine et branche, le principal et l'accessoir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本末「ㄅㄣˇ ㄇㄛˋ」
1.事物的根本與細節。
造句本末兼顧
2.事情的原委。
造句他把整個事件的本末詳細的說了一遍。
本末「ㄅㄣˇ ㄇㄛˋ」
⒈ 樹的主幹和枝節。
引漢·馬融〈長笛賦〉:「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規摹彠矩。」
唐·白居易〈寓意詩〉五首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圍。」
⒉ 事物的根本與細節。
引《易經·繫辭下》:「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
⒊ 事情的原委、經過。
引《五代史平話·唐史·捲上》:「分明說得後唐國祚個本末了。」
⒋ 先後次第。
引《漢書·卷二三·刑法志》:「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
引證解釋
⒈ 樹木的下部與上部。
引漢 馬融 《長笛賦》:“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規摹彠矩。”
唐 白居易 《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圍。”
⒉ 始末,原委。
引《左傳·莊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後立衷焉。”
杜預 注:“本末,終始也。”
漢 王充 《論衡·正說》:“儒者説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説。”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四:“奴既醒,喚問之,見事已露,遂具説本末。”
《北史·魏拓拔恂傳》:“尚書表收 彪 赴 洛,會赦,遂不窮其本末。”
《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元禮 把六個同年及從人受害本末,細細與 舒有慶 説知。”
⒊ 主次,先後。
引《荀子·富國》:“故 禹 十年水, 湯 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穀復熟,而陳積有餘,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凶並爭。”
宋 曾鞏 《請改官制前預選官習行逐司事務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習勒已定,則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郭沫若 《滿江紅·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詞:“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⒋ 指農業和工商業。
引《史記·孝文字紀》:“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後漢書·王符傳》:“本末不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飢寒!”
⒌ 指仁義和法制。
引漢 賈誼 《過秦論下》:“故 周 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絶, 秦 本末並失,故不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