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摭的意思
注音 ㄘㄞˇ ㄓˊ
拼音 cǎi zhí
基本釋義
⒈ 選取,掇拾。
採摭「ㄘㄞˇ ㄓˊ」
⒈ 採摘、拾取。
引漢·孔安國〈書經序〉:「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群言,以立訓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
引證解釋
⒈ 選取,掇拾。
引《書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群言,以立訓傳。”
《宋書·禮志三》:“昔 漢氏 之初,承 秦 滅學之後,採摭殘缺,以備郊祀。”
宋 蘇軾 《復改科賦》:“殊不知採摭英華也,簇之如錦繡;較量輕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魏 晉 之間,採摭未備。”
清 劉毓崧 《<古謠諺>序》:“採摭期於至詳,裁鑑期於至審。”
採集摘錄。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會要》:“採摭託意,以矯失禮。”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詞人,採摭英華。”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太宗 時史官 張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聖諭及史官採摭之事,分為朱墨書以別之,此國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二書採摭頗精,第不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