拑口的意思
注音 ㄑ一ㄢˊ ㄎㄡˇ
拼音 qián kǒu
基本釋義
⒈ 因有所顧忌而閉口不言。
拑口「ㄑ一ㄢˊ ㄎㄡˇ」
⒈ 閉嘴不說話。漢·賈誼〈過秦論〉:「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也作「鉗口」、「箝口」。
引《紅樓夢·第二二回》:「今日賈政在席,也是拑口禁言。」
引證解釋
⒈ 因有所顧忌而閉口不言。
引《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秦 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西遊記》第四六回:“喜得那兩班文武,齊聲喝采;唬得那三個道士,拑口無言。”
《紅樓夢》第二二回:“湘雲 雖係閨閣弱質,卻素喜談論,今日 賈政 在席,也自拑口禁語。”
▸ 拑口禁語
▸ 如出一口
▸ 入口處
▸ 三岔路口
▸ 乳口
▸ 軟口湯
▸ 宂口
▸ 入口
▸ 人多口雜
▸ 群口啾唧
▸ 忍口
▸ 刃口
▸ 熱心苦口
▸ 讓口
▸ 闕口
▸ 驅口
▸ 群口鑠金
▸ 瓤口兒
▸ 人口
▸ 髯口
▸ 缺口
▸ 群口詞
▸ 人口素質
▸ 人口粥
▸ 缺口鑷子
▸ 人口過剩
▸ 人口遷移
▸ 群口
▸ 若口引
▸ 人口密度
▸ 人口決定論
▸ 人口增長率
▸ 人口普查
▸ 人口構成
▸ 人口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