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券的意思

注音 ㄓㄜˊ ㄑㄨㄢˋ

拼音 zhé quàn

基本釋義

⒈  謂譭棄債券,不再索取。《漢書·高帝紀上》:“﹝高祖﹞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顏師古注:“以簡牘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毀之,棄其所負。”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宋清賣藥於長安西市……貧士請藥,常多折券。”宋郭彖《睽車志》卷一:“﹝林靈素﹞嘗從旗亭貰酒,久不歸直。其人督之,靈素計窘,即舉手自捫其面……其人驚怖,竟為折券。”後亦以“折券”指沽酒。

國語辭典修訂本

折券「ㄓㄜˊ ㄑㄨㄢˋ」

⒈  毀掉債券,不再索償,或毀掉契約,不再受拘束限制。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唐·蔣防《霍小玉傳》:「長安有媒鮑十一娘者,故薛駙馬家青衣也;折券從良,十餘年矣。」

引證解釋

⒈  謂譭棄債券,不再索取。

《漢書·高帝紀上》:“﹝ 高祖 ﹞常從 王媼、武負 貰酒……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顏師古 注:“以簡牘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毀之,棄其所負。”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宋清 賣藥於 長安 西市……貧士請藥,常多折券。”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 林靈素 ﹞嘗從旗亭貰酒,久不歸直。其人督之, 靈素 計窘,即舉手自捫其面……其人驚怖,竟為折券。”
後亦以“折券”指沽酒。 馬駿聲 《醉題酒家壁》詩:“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縱飲鼓土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