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ㄢˋ ㄈㄚˇ

拼音 xiàn fǎ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根本大法。特指國家、社會的根本法規和原則的系統或總體,它決定了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並保證給予人民一定的權利和規定了人民應盡的義務。

constituti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憲法「ㄒㄧㄢˋ ㄈㄚˇ」

規定本國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民權利義務的基本法。

造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國語辭典修訂本

憲法「ㄒ一ㄢˋ ㄈㄚˇ」

⒈  在一國之內,規定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民權利義務的基本法,稱為「憲法」。

⒉  法度。

《國語·晉語九》:「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
宋·無名氏《梅妃傳》:「設使調和四海,烹飪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

引證解釋

⒈  公佈法令。

《集韻·去願》:“《周禮》:縣法示人曰憲法。後人因謂憲為法。”

⒉  法典,法度。

《國語·晉語九》:“賞善罰姦,國之憲法也。”
漢 蔡邕 《太傅文恭侯胡公碑》:“周覽六經,博總群議,旁貫憲法,通識國典。”
宋 蘇轍 《汝州謝上表》:“堯 舜 相受,常懷善繼之心;父母相容,深照不逮之實。稍寬憲法,特許省循。”
《續資治通鑑·宋哲宗元祐六年》:“自初輔政至為相,修嚴憲法,辨白邪正,孤立一意,不受請謁。”

⒊  國家的根本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在一個國家的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的權威和最大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

毛澤東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

⒋  效法。

清 方東樹 《<切問齋文鈔>書後》:“其恉以立言貴乎有用,故輯近代諸賢之作建類相比,以備經世之略,大約憲法 呂東萊,其用意固甚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