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怛的意思

注音 ㄘㄜˋ ㄉㄚˊ

拼音 cè dá

基本釋義

⒈  哀傷。

⒉  猶惻隱。

⒊  懇切。

國語辭典修訂本

惻怛「ㄘㄜˋ ㄉㄚˊ」

⒈  悲憂、哀傷。南朝梁·劉勰也作「惻愴」。

《後漢書·卷二〇·祭遵傳》:「徵虜將軍潁陽侯遵,不幸早薨。陛下仁恩,為之感傷,遠迎河南,惻怛之慟,形於聖躬。」
《文心雕龍·哀弔》:「建安哀辭,惟偉長差善,行女一篇,時有惻怛。」

引證解釋

⒈  哀傷。

《禮記·問喪》:“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懣氣盛,故袒而踴之。”
《後漢書·祭遵傳》:“徵虜將軍 潁陽侯 遵,不幸早薨,陛下仁恩,為之感傷,遠迎 河 南,惻怛之慟,形於聖躬。”
《舊唐書·岑文字傳》:“其夕, 太宗 聞嚴鼓之聲,曰:‘ 文字 殞逝,情深惻怛,今宵夜警,所不忍聞。’命停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老龍舡戶》:“狀中稱死者不下百餘,其千里無主者,更不知凡幾。公駭異惻怛,籌思廢寢。”

⒉  猶惻隱。

宋 葉適 《樂清縣學三賢祠堂記》:“賈公 惻怛長者,惠貧恤孤。”
明 宋濂 《<杏庭摘稿>序》:“其發之於詩,和而不怨,平而不激,嚴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幾忠厚惻怛,有三百篇之遺意者。”

⒊  懇切。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 杜甫 ﹞詩意與 狄昌 同,而其惻怛規戒,涵蓄不露,則大有逕庭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國會為治外交之本》:“國民之對於政府也,當至誠惻怛,以銷其防閒畛域之私,而不可激烈以召變。”